第DGA9版:东莞新闻

老传统 新国潮

东莞龙舟“扒”出消费热

蒋幸端

本文字数:3996

  龙舟月,东莞多个镇街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龙舟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中堂小龙舟。

   中堂创新推出龙舟雪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通讯员邱发平、李沛钊、彭文悦、程思敏、萧培东、道滘宣

  每年5—6月是东莞“龙舟时间”。东莞有着全国最长的龙舟月活动,“东莞龙舟月”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段时间,各镇街精彩的龙舟活动,引来众多市民游客观看。

  本月底,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暨沙田镇龙舟巡游活动将举行,一场龙舟界的“华山论剑”即将在此上演,大湾区九个城市的龙舟队伍将在东莞展开激烈角逐。这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东莞龙舟月”即将进入尾声。

  从传统龙舟竞渡、龙舟巡游到龙舟文创、“龙舟+集市”……“东莞龙舟月”成为东莞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庆活动之一。近年来,随着各镇街对龙舟文化传承发展的推动,“龙舟+”产品的不断创新,东莞“扒龙舟”的老传统成为新国潮,“扒”出文旅消费热!

  “水上F1”在全国最长“龙舟月”持续上演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铿锵的鼓点响起,一条条蓄势待发的龙舟犹如破浪前行的巨龙,在江面上劈波斩浪,昂首向前;岸边,挤满了加油欢呼的群众;不远处,还有非遗集市、美食集市,琳琅满目的东莞特色美食、龙舟文创产品,吸引着前来观景的市民游客。这是近一个月来,东莞时常上演的“水上F1”场景。

  东莞人赛龙舟,是在整个农历五月,故称“龙舟月”。东莞水乡片及东江沿岸各镇(街),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各自龙舟景观的日子。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是“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龙舟趁景活动的时间。5月27日,在东江河上,龙舟竞渡、桨影不息,八方宾客共赴龙舟文化盛会。2011年,“万江赛龙舟”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东莞乃至全国龙舟文化的重要代表。

  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二,道滘镇在东江南支流道滘河段举行游龙趁景活动,今年,女子龙舟队也来劈波斩浪,活动仪式感满满,尽显传统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堂是“中国龙舟之乡”,每年都举办龙舟景,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6月8日,农历五月十三,中堂镇龙舟文化节龙舟巡游活动举行。该文化节作为“湾区周末IN东莞”系列主题活动的重头戏,也是升级版“中堂景”,19支传统龙舟队、12支标准龙舟队竞渡东江,劈波斩浪,展现中堂“东江龙王”速度与激情的风采,吸引了大批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游客。

  今年,东坑镇重启“扒龙船”传统文化活动,时隔20年,激昂的锣鼓声再度响彻寒溪河畔,重现了昔日“龙舟趁景”的繁华。“端午看龙舟,对我们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东城街道温塘社区居民说。东城温塘赛龙舟活动始于明朝,人们通过举行活动,培养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精神。

  本月底,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暨沙田镇龙舟巡游活动将举行,大湾区九个城市18支龙舟队齐聚沙田,在淡水湖同台竞技,这场“龙舟争霸赛”也将是今年“东莞龙舟月”最热闹的龙舟活动。

  龙舟相关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龙舟竞渡是东莞影响最大、活动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地域标志性的传统文体项目。从2017年开始,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筹全市龙舟相关镇街,整合资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赛龙舟”加持,推动“扒龙舟”从老传统变成新国潮。

  5月1日,在“龙腾湾区·潮涌东江”2025年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启动现场,一系列龙舟文化主题展览举行。微雕大师何锐志用刀锋创作的“正丫起龙”篆刻展、本土艺术名家周汉标的“龙船·龙传”非遗传承系列艺术创作展、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志良携团队精心打造的“龙船·龙影”——“寻龙记”主题影像展和“起龙说”主题影像展、汇聚全市各镇街最具历史底蕴和传统特色的东莞“老龙头”主题展等,让人们可以通过展览,了解更多的龙舟文化。

  中堂龙舟文化节期间,非遗集市成为其中亮点。中堂镇“龙舟制作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历史悠久。在几百年的龙舟制造史中,中堂龙舟师傅们代代传承,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所制作的龙舟在各类赛事屡获佳绩,有“好龙舟,中堂造”之美誉。如今,寓意美好的中堂小龙舟成为市民青睐的收藏佳品。

  近年来,中堂镇着力于推动中堂龙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融入许多年轻人喜欢的内容。今年,中堂还推出龙舟雪糕等产品,雪糕以中堂传统“大头龙”龙舟为原型,龙颈鬃毛飞扬,龙鳞层次分明,仿佛一艘微型龙舟破浪而出。

  东莞人将“扒龙舟”刻进DNA

  “小时候,一有龙舟就追着跑,从村头跑到村尾。”沙田镇的张志钧对龙舟的喜爱深深地印在骨子里,他的父亲曾是龙舟上的鼓手,他从小热爱龙舟文化。2007年农历五月十二,13岁的张志钧被沙田镇福禄沙村龙舟队委以重任,成为“童子鼓手”;后来,他从“童子鼓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龙舟鼓手,每年龙舟赛都不会缺席。如今,张志钧的儿子已两岁半,他经常抱着儿子去看龙船。龙舟文化刻在东莞人的DNA里,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82岁高龄的袁灿新曾是温塘龙舟队领队,1988年,温塘龙舟队作为东莞代表队之一赴北京参加国际旅游年龙舟大赛,当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支顶级龙舟队参赛,温塘龙舟队在比赛中获得第六名。袁灿新的孙子袁建锋今年参加了龙舟景游船活动。“以前听爷爷讲温塘龙舟队参加比赛的故事,觉得温塘龙舟好厉害,也很自豪。”袁建锋希望能把龙舟文化传承下去。

  近年来,东莞对龙舟文化传承不遗余力。以道滘镇为例,自1981年恢复龙舟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必有龙舟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锦标赛。2011年,道滘还引入女子龙舟项目,大力推动全民参与。与此同时,道滘建立七星龙舟馆展示传统龙舟实物与技艺,开展“非遗进校园”工程培养青少年传承人。今年,道滘创新举办龙舟过弯竞速赛,采用“往返+过弯”的2.1公里赛道,融入“水上漂移”竞技元素,吸引10支俱乐部队伍参赛,还联动直播带货推广道滘粽,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龙舟经济”活力涌动

  东莞作为远近闻名的“龙舟之乡”,不仅赛龙舟的历史悠久,古老的龙舟制作技艺也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龙舟制作技艺是一项伴随着龙舟竞渡活动而兴起的传统技艺。

  每年端午节前夕,周边城市陆续有村(社区)工作人员到东莞“提船”。今年也不例外,万江黄粘洲龙船制作厂、万江龙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所制作的新龙舟在节前接连举行骏水仪式。

  黄智冬是一名“00后”,他也是当地手工龙头师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主理的“大冬向龙头工坊”就藏在万江街道黄屋基村的一条老巷子里。黄智冬是一名小学模型课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制作手工龙头。近年来,随着东莞对龙舟文化的推广普及,龙舟文创产品的推出,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东莞的龙舟制作产业。

  “好龙舟,中堂造”!中堂造龙舟远近闻名。今年,一条由中堂制作,造价约40万元的新龙舟成为热点。新龙舟采用坤甸木制作,长达42.8米,重约3吨,造价约40万元,因此也被称为传统龙舟的“高配版”。中堂镇是历史悠久的龙舟制作和维修基地,目前规模较大的龙舟制造厂有4家,每年有上百条的各式龙舟订单出自中堂。

  龙舟模型是研究中堂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重要载体,能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近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中堂镇龙舟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霍沃标之子霍文忠带来的两条龙舟模型和若干个小龙头,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龙舟模型长约1.3米,由柚木制作而成,采用等比例缩小,制作工序以及制作技艺与传统龙舟一模一样。霍文忠表示,未来,他们将在产品形态方面不断创新,开发龙舟主题潮玩、数字藏品等年轻化产品,让龙舟文化以更酷、更潮的方式“出圈”,不仅让龙舟“游”在水上,更要让它“活”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里。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堂镇以“非遗+”激活文旅经济,龙舟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300万元,“东莞礼物”小龙舟走进千家万户;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去年全镇龙舟制造和小龙舟模型等文创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10%。

  “龙舟+”激发文旅消费热潮

  “活动很精彩,让我们见识和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广州市民带着孩子来到东莞体验龙舟景。除了欣赏龙舟竞渡,当地美食和非遗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在厚街镇“龙腾海月 舟行未来”2025年涌口社区第十七届龙舟文化嘉年华上,不少游客专程从其他镇街或外地赶来“寻味”。

  在中堂龙舟文化节期间,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及龙舟工艺品手艺人在非遗集市上展出小龙舟、小龙头等文创产品,因其制作精美和美好寓意,吸引许多市民游客咨询购买。现场还有槎滘鱼包、百岁牌、祥记腊味等非遗制作技艺展示和中堂龙舟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让大家近距离体验中堂非遗魅力。

  记者了解到,“中堂景”自2006年升格为中堂镇龙舟文化节后,成为一项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品牌活动,结合龙舟赛事、嘉年华集市、非遗墟市等系列文体旅融合促消费活动,不仅为市民游客奉上了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盛宴,在聚集人气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在即将举行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上,记者了解到,现场还将进行东莞荔枝展销活动,免费试吃东莞荔枝;同时,沙田镇推出“游购沙田”促消费优惠活动,联动辖区特色餐饮、酒店、商超等多元业态商家,共同打造“乐购沙田”专项消费盛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 DGA9老传统 新国潮 蒋幸端2025-06-17 2 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