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新闻

脑机接口助他用“心念”行走

高位截瘫患者迈出伤后第一步 脑机接口病房让科幻走进现实

周洁莹

本文字数:997

  老周(化名)用“心念”驱动外骨骼设备,迈出受伤后的第一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马彦、伍晓丹 摄

  脑电波信号被外部设备采集、解码。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马彦、伍晓丹)“很久没有走路了,感觉真好!”珠江医院运动障碍脑机接口病房,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41岁的老周(化名)头戴脑电帽,努力用“心念”驱动外骨骼设备,支撑自己的双脚成功迈出第一步。6月11日下午,华南地区首个专注于脑机接口技术临床研究的病房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成立,广东省医学会与珠江医院共同为病房揭牌并主办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合作签约启动仪式。

  原来,在半年前的一次爬山中,老周不慎摔到小溪里,后脑颈部磕到硬物,自此脖子以下身体失去知觉。半年来,他一直努力进行康复锻炼,但效果都不是很好,最多只能在两个人搀扶下勉强挪一小步。

  6月11日,在珠江医院脑机接口病房的运动障碍病区,老周进行了新的尝试——医生帮他戴上无创脑电帽,装备好机械外骨骼,指导他努力想象、回忆抬腿迈步的情景。

  只见老周紧盯前方屏幕,集中心念,两三秒后,脑电波信号成功被外部设备采集、解码,实时传导给套在他身上的辅助机械骨骼,发出了动作指令,支撑着他走了出去。

  这小小的一步,让大家兴奋地欢呼起来。该病房负责人、康复医学科主任吴文解释,脑机接口通过头皮电极接收并解码脑电信号,利用视频及指导语引导,把“运动想象”变成操作指令,驱动外部设备(如机械外骨骼)或直接刺激脊髓/腿部神经,带动肢体活动或触发肌肉收缩,完成行走动作,从而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这一技术为脊髓损伤、中风等患者提供了重新站立行走的可能。

  畅通的脑机接口,让机器能够“读心”,让人类意念能够直接驱动器械,实现自身生理结构无法完成的动作和工作……这些在不久之前还只是科幻片里的场景,如今已经开始走向现实。脑机接口技术还能做些什么?临床上还有哪些运用即将实现?

  在启动仪式上,珠江医院院长郭洪波介绍了该院的研究进展,如超声神经调控技术用于癫痫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率先开展无创超声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开发“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推动脑部疾病康复治疗技术突破等。她说,脑机接口技术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必将惠及广大饱受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的患者。

  在该院脑功能障碍脑机接口病房,记者看到,一位安装了脑起搏器(DBS)的帕金森病患者,正借助多模态脑机接口采集系统接受脑电信号的采集。该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郭燕舞解释,可视化的数据图表和模型可供医生使用方向电极精准刺激靶点,调控神经核团的异常放电,从而缓解病人的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都市新闻 A10脑机接口助他用“心念”行走 周洁莹2025-06-13 2 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