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张茜茜、温丽萍、赖思、李淑坚摄影报道)时雨润泽,蝉鸣夏忙。当记者昨天走进韶关乐昌长来镇安口村,千亩荷塘碧叶接天,翠浪翻涌间倏然跃起一抹灵动——成群蝌蚪甩尾游弋,与涟漪共舞生姿。养殖池畔,工人们躬身托起一尾尾牛蛙苗,轻缓投入粼粼波光中。“今年首批就投了两千万尾蛙苗。”基地负责人拊掌笑道,指尖指向池中食指大小的幼蛙,“去年千吨牛蛙售罄,产值破1100万元,今年希望能再攀高峰。”
数十里外,上坪村的稻浪正泛起翡翠光泽。田埂边,银发老农卷起裤腿躬身探入水田,忽地朗声大笑:“又逮着一只大的!”双手高举的甲鱼生猛无比,惊起一串水花。稻荫下,玄色身影倏忽隐现——那是生态甲鱼在稻田间巡游。“稻鳖共生,平均亩产800斤甲鱼、900斤稻谷,利润超1.2万元!”益邦公司负责人指着纵横阡陌喜笑颜开。
科技赋能+金融“活水”
浇灌“双生花”
安口村的蜕变始于一场“荒滩革命”。曾经沉寂的撂荒滩涂上,如今蛙池星罗棋布,循环水系蜿蜒如脉。“尾水养莲,净水回哺蛙池,全程零农药!”技术员掀开生态滤坝,展示着“三池两坝”的奥秘。莲田吸收牛蛙排泄物,净化后的水流回养殖池,实现“一水两用、生态循环”。这片投资2800万元、占地142亩的基地,预计年产牛蛙150万公斤、水果莲子1.5万公斤。更让在此务工村民欣喜的是:“家门口就能就业,巡塘喂蛙时,抬眼就见家里炊烟。”
而上坪村的破局密钥藏在金融创新中。面对稻鳖养殖场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困境,驻镇工作队化身“金融红娘”,以合作社信用为基、农业担保为桥,终引来源头活水。“180万元低息贷款已获批!”长来镇干部拭去额间汗珠笑道。这笔资金将扩建稻鳖共生田,撬动年亩利润12000元的“绿金”产业,同时也为当地18位农户增加了“家门口就业”岗位。
“莲蛙稻鳖”交响
奏出“百千万工程”最强音
夕阳浸染安口村荷塘时,肥硕的蛙苗此起彼伏腾跃。结束一天劳作的工人拭去汗珠:“莲蛙共养的蛙肉紧实清甜,市场上抢手得很。”不远处的上坪村,甲鱼养殖户们却在筹划深加工,让“稻香鳖”游向更远的市场。
荷风送爽,稻浪飘香。这场绿色变革正持续发酵。安口村的莲蛙基地、上坪村的稻鳖养殖场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边饲料供应、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产业链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长来镇政府“店小二”式的服务仍在延伸:优化营商环境、深耕金融帮扶、贯通产业链条,持续将“莲蛙”“稻鳖”打造成小镇“生态农业双璧”。
在湘粤交界处悄然发生的“生态革命”远不止于此。廊田镇钢架大棚内,草莓如红宝石缀满枝头,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滋养;三溪镇稻渔基地里,稻鱼、稻螺、稻蛙四模式并行,让数百亩撂荒地重飘谷香。这些实践共同以科技之笔、生态之墨,为南粤“百千万工程”挥毫写下“绿色兴业、生态富民”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