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育周刊

在中学校园里体验芯片制造

广大附中“AI未来·少年科学院”正式启用

刘晓星

本文字数:1158

  学生在少年科学院的芯片技术实践室中实践。(学校供图)

  中学生在自己的学校里,就能体验芯片制造、感受AI中医科技、了解最前沿的航空航天技术和建筑科技……5月17日,涵盖芯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开发等十大领域的广州大学附属中学“AI未来·少年科学院”正式启用,以“真实产业场景+学研创一体”的模式重塑科学教育边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 通讯员莫琳琳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无缝链接

  在芯片技术实践室里,十六岁的李同学正将设计的电路图导入设备,身旁机器模拟着从图纸到芯片成品的全流程;AI中医科技馆中,初二学生通过脉诊仪实时分析舌苔数据,屏幕跳动着中医诊断建议;走廊另一侧,3D打印机的金属喷头精准堆叠着齿轮模型……这些未来感十足的场景,构成广州大学附属中学“AI未来·少年科学院”的日常课堂。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AI未来·少年科学院”以“场景即课堂,技术即教材”为理念,将十大场馆打造成产业前沿的“微缩版”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产业链条中触摸科技脉搏。在芯片技术实践室,学生可通过EDA软件设计电路图,亲手操作晶圆清洗、光刻、刻蚀等设备,模拟微米级芯片的工艺流程。AI新能源科技馆全方位展示核能、风能、光伏能发电模型,以动态模型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航空航天实践室配备飞行模拟器、多旋翼无人机及航模组装平台,为少年种下征服苍穹的科技火种。工程技术实践室、多功能综合车间、编程·建模室、机器人实践室、AI中医科技馆等十大实验室共同织就产教融合的生态网络。这里不仅是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校园镜像,更是未来工程师、科学家的成长摇篮。

  学研创一体让学生从“解题者”变为“造物者”

  记者了解到,广州大学附属中学“AI未来·少年科学院”以“问题驱动实践、场景赋能创新”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学习—研究—创造”全链条的育人生态,让科学教育从书本走向产业前沿。在广大附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为常态。学生每学期可围绕真实产业需求设计项目,如“智能微电网搭建”“无人机避障算法开发”,以任务链串联多学科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AI未来·少年科学院”建成后,学生还可通过芯片技术实践室模拟半导体制造全流程,从设计到封装融合数学、物理与编程知识;建筑科技馆中,3D打印的广州地标模型成为力学课堂教具,学生在调试抗震结构中理解装配式建筑技术。这里将为学生们拓展研究边界,提供新的创新路径。

  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广大附中构建“高校导师+企业专家+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模式,让学生开展对前沿科技的深度研究。研究课题涵盖北斗导航路径规划、工业质检算法开发等领域,采用学术级科研工具与行业标准验证流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学校还建立“校内实验室—高校科研平台—企业产线”三级孵化通道,优秀项目可进入大学城高校实验室深化研究,也可通过企业资源支持项目落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教育周刊 A12在中学校园里体验芯片制造 刘晓星2025-05-22 2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