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健康周刊

一根鱼刺引发致命感染

提醒:谨慎处理海产品 被扎伤应及时冲洗消毒 不适及时就诊

张青梅

本文字数:1323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杨凯琳

  近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连续接诊了两位因“鱼刺刺伤”导致严重感染的患者,感染源均为“创伤弧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志提醒,如果不小心被海产品扎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把血挤出,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溃烂,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鱼刺引发坏死性筋膜炎

  曾先生(化名)在处理海鱼时,右手不慎被鱼刺扎伤,当时仅用清水冲洗,未做特殊处理。3天后,他的右侧手脚开始剧烈肿痛,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和血性水疱,还发起高烧。当地医院检查提示为创伤弧菌感染,因病情持续恶化,遂转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治疗。

  入院时,曾先生面临截肢,生命危殆:右上下肢严重肿胀,皮肤大面积坏死、发黑;感染深达筋膜层,确诊为坏死性筋膜炎;高热不退,感染指标显著升高,随时可能进展为脓毒性休克。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立即启动创伤中心多学科团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包括紧急清创、精准抗感染、VSD负压引流以及分期植皮修复等,经过近三个月的全力救治,患者终于保住肢体转危为安。

  鱼鳍扎伤后高热休克

  今年5月,右手肿胀的梁先生(化名),由120救护车送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两天前,梁先生抓黄骨鱼时被鱼鳍扎伤,起初未见明显出血、疼痛或红肿,也无发热等不适症状。到了次日凌晨,他突然出现高烧,随后右侧手掌及手指开始疼痛肿胀。

  他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高通量基因测序确诊为右上肢创伤弧菌感染、创伤弧菌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病情严重。急诊科立即给他进行抗感染治疗,烧伤整形科对肿胀的右手进行创面处理,切开减压,并建议马上转入ICU治疗。直到此时,梁先生还觉得自己没有大碍,在医生的耐心解释下,才知道自己情况极其严重,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性命。

  经积极抗感染治疗,梁先生由休克恢复至正常血压,右上肢肿胀明显减轻,完全退热,转入烧伤整形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这些行为易感染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也叫海洋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常寄生在海鱼、贝类等海鲜中,通过伤口或生食海鲜感染。肝硬化、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极易发展为重症,危险重重。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与整形康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罡提醒,以下这些行为容易感染创伤弧菌:

  伤口接触:皮肤破损(如伤口、割伤)接触海水或海鲜时,细菌可能侵入血液。捕捞、处理海鲜,或在海水中游泳均是感染的高风险行为。

  食用污染食物: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带菌海鲜(如生蚝、刺身);厨具交叉污染(如用处理海鲜的刀切水果)。

  处理海鲜应注意防护

  张志表示,创伤弧菌感染致死率的下降,有赖于早期诊断。预防创伤弧菌感染要做到几点:

  1.处理海鲜时注意防护,可戴上防水厚手套防止被扎伤;

  2.不要生食,确保海鲜彻底煮熟,以消除致病菌的潜在威胁;

  3.在海滨活动前后仔细清洁身体,特别是开放性伤口应避免直接接触海水;

  4.老人、儿童,以及有糖尿病、慢性肝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者尤需注意;

  5.被海鲜扎伤后及时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把血挤出,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若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溃烂,应尽快就诊。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健康周刊 A11一根鱼刺引发致命感染 张青梅2025-05-22 2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