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三月 2025
2425262728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第A12版:理论周刊

协商赋能的制度韧性与实践张力

徐映奇

本文字数:1845

  学思践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赋能不仅彰显了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定位,更以“制度韧性”与“实践张力”的辩证统一,为中国式民主提供了兼具稳定性与创造性的运行密码。

  制度韧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定盘之锚

  政治制度的生命力,既取决于其价值目标的先进性,更依托于其应对环境挑战的适应性。人民政协历经70余载的制度演进,始终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种韧性,源于三重结构性支撑。

  “核心辐射”的政治架构构筑了制度韧性的中枢支柱。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确保了协商民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34个界别构成的“横向织网”,通过多元利益表达渠道形成张力结构。这种同心圆式的制度设计,在集中与民主之间实现了动态平衡。

  “过程嵌入”的治理逻辑强化了制度韧性的实践根基。人民政协通过调研、提案、监督、反馈等机制,将协商民主贯穿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全过程。这种全程参与,使民意输送与治理进程始终同频共振。

  “文化根脉”的价值传承夯实了制度韧性的精神底座。“天下为公”“和合共生”的传统政治智慧,经由现代政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升华为“有事好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使协商民主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成为凝聚价值共识的精神纽带,为制度韧性注入了持久的精神能量。

  三重维度交织互动,使人民政协的制度韧性既具有抵御风险的结构强度,又具备自我调适的弹性空间,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守护着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核。

  实践张力:民主效能转化的创新之维

  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需要实践张力提供动态支撑。这种实践张力的生成,源于三重创新性把握。

  从政治参与维度看,“固守圆心”与“延长半径”的辩证运动形成了张力的来源。通过界别调整机制的动态优化,快递小哥、网络作家等新兴社会群体被纳入协商体系,既维护了核心政治原则的稳定性,又实现了参与半径的适应性扩展。这种弹性化的制度安排,使民主实践始终与社会结构变迁保持同步,防止了“代表性断裂”现象的出现。当新的社会阶层在人民政协获得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民主的包容性便转化为治理系统的吸纳能力,形成政治整合的正向循环。

  从治理效能维度看,“程序正义”与“实质效能”的双向建构塑造了张力的轨迹。人民政协创造性地将协商程序细化为“选题—调研—协商—督办—反馈”的完整链条,使每项提案都转化为可追踪、可评估的治理改进方案。

  从价值认同维度看,界别和基层的互动融合拓展了张力的场域。通过创建“委员会客厅”“协商议事亭”等基层载体,人民政协将政治协商的实践场域向基层延伸。这种延伸是民主逻辑的深度重构:既保持了协商民主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又融入了基层参与的直观性和在地性。当不同层级协商民主的实践形成共振效应,民主的价值认同便从制度信仰转化为生活经验,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赋能:协商民主形态的进阶之钥

  当数字化浪潮重构人类交往方式,人民政协的协商赋能呈现出新的时代向度。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民主形态的丰富与发展。

  技术赋能优化协商流程,再造协商民主的时空维度与主体关系。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交融的新场域中,协商民主在线下线上融合演进:线下协商保持着面对面的情感温度,线上协商拓展了跨地域的参与广度,云上协商则通过算法辅助深化了议题讨论的专业深度。这种立体化格局打破了传统民主实践的空间约束,使不同群体能够根据自身特征选择最适合的参与方式,极大提升了民主协商的包容性和可及性。

  数据驱动提升治理能级,重构协商过程的主体认知维度。大数据的介入使认识、应对社会舆情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感知,情感计算算法的应用让政策制定者能够洞察民意表达的细微变化,区块链引入则为协商过程的真实性提供了不可篡改的技术背书。这些技术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协商透明度、优化决策科学性,为民主实践构建起“技术理性—政治理性”的双重保障:借助信息对称消解认知偏差,通过数据流重构意见流,依托智能辅助增强协商理性,使共识形成过程既保持民主本色又具备科学成色。

  数字文明拓展民主内涵,重塑民主政治的主体间关系。智能匹配算法根据议题特征自动联结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与利益相关方;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协商场景,增强参与者的代入感与责任感;人工智能辅助系统通过知识图谱的构建,提升协商讨论的专业水准。其本质是通过重塑主体间的连接方式与互动模式,推动协商民主向着“数智驱动”跃升。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12协商赋能的制度韧性与实践张力 徐映奇2025-03-24 2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