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张姝泓、苏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经济大省挑大梁。2024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广东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总量预计迈上14万亿元的新台阶。
新的一年,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东经济发展如何再攀高峰?1月16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多位政协委员围绕改革发展热门话题建言资政,其中过半话题和经济、产业发展相关,充分体现出全省上下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决心和担当。
献计“新质生产力” 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进、向“虚拟”拓展
制造业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利器”。“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省精心构建现代化石化新材料产业体系,已取得一定成绩。”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主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徐昕荣说,应对标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广东石化新材料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广东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广东抢占生物医药科技制高点,来自科学技术界的广东省政协委员潘光锦建议,健全生物医药科技专项攻关顶层设计机制,应改革和创新科技任务部署模式。即挖掘利用优秀人才资源,梳理关键任务及重大健康需求,围绕重大健康关键问题及前沿生物技术,依托高水平生物医药创新平台,通过定向委托、目标导向等新的实施模式,开展成建制高水平生物科技攻关。
向空天探索,广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鹏程建言聚焦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建设。“借助商业航天发展的良机,可以促进省内通信产业向高端航天领域转型。”他认为,可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制定专项政策助力广东省通信骨干企业发射小型低轨卫星先导星座,在广东建设卫星地面站设施,提升广东地区卫星互联网覆盖与传输能力,为省内企业提供卫星应用验证场景。
向深海挺进,来自环境资源界的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华南总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邓勇建言,应建立产业配套服务平台,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要素资源,促进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与多产业融合共生。
向“虚拟”拓展,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常委、科技委员会主任,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执行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认为,应发挥广东制造强省优势,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
以“出海”拓市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福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广东省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会长王福亮提出,应成立广东省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全省汽车产业发展,优化全省汽车产业布局,加强汽车出口管理体系建设。
以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为契机,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委员、汕头市委会主委李钊建议,借助筹备全运会的强大产业辐射力,建立健全广东省体育重大项目库、产业单位库、重点企业和体育消费数据库,积极引导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龙头企业涉足数字体育产业,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建言“大湾区发展” 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大会发言中,多位委员将目光投向培育外贸新动能、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吸引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等议题,建言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一步实现规则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大湾区居民“心联通”。
来自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的广东省政协委员黎军表示,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市出台了首发经济支持措施,分别引进的知名品牌首店累计均已超过千家,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了强劲动力。她建议由省商务厅统筹协调,联合多部门建立首发经济协同推进机制,制定系列支持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同时,扩大全球首店招商,积极举办首演、首赛、首展等首发活动,吸引一批时尚消费、数字消费等高附加值服务型业态的首店进驻。
为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省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伶俐建议积极推进大湾区航运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深化粤港澳三地港口、机场资源整合,实现大湾区“多式联运”高效无缝衔接;完善和推广粤琼三港“并行港”物流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省政协常委、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在发言中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共建大湾区“留学中国”服务中心,打响“留学中国”品牌。她表示,大湾区要发挥香港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优势,高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促进大湾区教育的整体协同发展。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省政协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震在发言中指出,目前,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注册的澳资企业超过6400家,其中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企业超过1400家。为助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他建议深化产业规则制度衔接,建设“一体化”创新要素市场,优化科创人才服务体系,探索打造科技“数据特区”,丰富“跨境金融”支持工具。
省政协委员、澳门创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营运总监刘智龙也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深入实施,合作区在政策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希望在粤澳双方更加密切的合作下,进一步加强规则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为澳门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把琴澳一体化提升到更高水平。
聚力“百千万工程” 讲好丝苗米、迟菜心故事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广东以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富民兴村,高位谋划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引领区”)建设,积极探索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为将引领区打造成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地、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在发言中,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委员、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建议加快打通引领区基础设施联通“堵点”、积极打造山水资源品牌“亮点”、充分挖掘农民增收“着力点”,把引领区的“施工图”变为“实景画”,助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首先是实施山水相连工程,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邓毛颖建议统筹优化串联环南昆山—罗浮山的部分路段,升级改造规划中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12公里环流溪河水库南山湾骑行道等项目,进一步激活沿线山水资源。同时,加强广州、惠州相关部门沟通协同工作机制,统一瓶颈路段拓宽、道路沿线微景观打造等工程的建设标准和基础设施标准,推动引领区内各级交通网络无缝接驳。
其次是整合岭南森林温泉品牌,推进高品质温泉产业集聚。邓毛颖建议,从化可结合“岭南第一温泉”美誉,打造珍稀温泉品牌;龙门可依托南昆山森林,发展森林温泉康养;增城可借助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提升温泉服务品质。在永汉河、增江、流溪河沿线的温泉集中区域,增设温泉公共“文化客厅”,形成高品质温泉产业集群。
“引领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富民兴村,缩小城乡差距。应挖掘农村产业资源做长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邓毛颖建议,积极打造大地艺术农业场景;探索在鳌头村、朱村万亩良田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片区增设稻田艺术节、田博会等活动,讲好丝苗米、迟菜心等农业地标故事,将特色种植与旅游景观营造相结合;做长农业产业链,推进“万亩良田—精耕农业—智慧农科”三位一体发展。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特色产业发展是重要基础。来自工商联界别的广东省政协委员蓝泽敏指出,为打造“粤字号”茶产业品牌新标杆,可对接“百千万工程”,可推动茶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他建议,鼓励茶企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茶主题旅游综合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特色产业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跑出加速度。
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让教育更优质、看病更便利
多位委员在发言中提及教育、医疗、社区等民生工作,就学校“如何从‘知识导向’转为‘素养导向’”、人们“如何在‘家门口’看好病”、社区“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问题建言献策。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恩科在发言时指出,全面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实践担当。他表示,下一步应做好广东省科学教育工作,大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加强宣传引领,建立科学课程实施监督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方案全面落地;强化师资培养,完善科学教育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探索“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师项目;推动校家社协同,鼓励中小学打开校门进行科学教育,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深化区域协同,通过建立跨区域科学教育联盟,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力度,深化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黎锦城则指出,目前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已建成81个医共体,覆盖65个县(市、区),在行政、人员、财务等多个方面实现统一管理,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分级诊疗新局面,“建议加强‘三医’联动改革政策赋能,扩大医保总额付费试点范围,让更多的医共体享受改革红利。”黎锦城说,“建议优化组团式帮扶的人员组织工作,进行‘造血式’医疗人才培养,完善乡村医生培养和养老退出机制;推动健康医疗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将医疗机构信息共享范围扩展到县域医共体内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中。”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知联会副会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谢光强则表示,在社区治理方面,广东可完善协同机制,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通过建立条块协同、权责明晰的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规范建设,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持续推动党建引领下社区多方参与的民主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