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蒋偲 通讯员龚碧婧
近日,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普盛会——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9)科普嘉年华于深圳华大时空中心举办。华大集团CEO尹烨、著名科普作家/科普电影导演汪诘、“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等来自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开启了一场主题为“生命大演化”的知识分享,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与听众一同探讨生命的起源和演变。
“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街头古生物学家”
华大集团CEO尹烨总结了生物进化史上的十件大事,并从时间维度梳理了生命的演化。从宇宙大爆炸、星系的诞生,到原始生命的出现、恐龙主宰世界,再到灵长目的演化、人类走出非洲,并随后开始种植甘蔗、小麦、玉米、土豆等作物,驯化马、狗、羊,制作青铜、冶金、冶铁,直到今天人类发展出城市车水马龙的盛景。演讲最后,他感慨道,“人类对地球奥秘的探索永未停歇,对地球历史和未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一代代的学者投入到对数、理、化、天、地、生的探索当中。”
科普作家、科普电影编剧及导演汪诘分享了自己创作科普电影的幕后故事。从自掏腰包拍摄首部科普电影《寻秘自然》第一季,到将《寻秘自然》第二和第三季推上大银幕、登陆全国院线,再到为筹备最新季,复刻DNA模型、真实细胞结构,还原达尔文温室和孟德尔豌豆实验等场景背后曲折的过程。“我们努力想拍出国际一流水准的科普电影,而可以流传下去的电影,往往会经历重重磨难和折腾。”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首先通过分享两则发生在浴室和街角的趣事,向观众说明化石已广泛分布在我们身边。他强调,“石头是记录历史演化最重要的材料,没有之一。”伴随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建筑所使用的天然石材中就可能包含着化石,比如角石、鹦鹉螺、菊石、珊瑚、海百合、海胆等。他现场鼓励学生们,只要用心观察,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一名街头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分享了自己对科学与科普的理解。他认为,科学不受个人情绪和思想的支配,因此能够脱离个人偏见,真正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科学将带领人类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而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需要有创新意识,语言也需要简练、标新立异。
“植物世界比想象的更加神奇”
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以“光合作用塑造的地球历史”为主题,分享了很多与植物相关的有趣事实。比如,海带和紫菜并非植物,只是与植物一样依靠太阳光来获取能量;植物最大的敌人是真菌,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些植物开始生产“木质素”,这相当于穿上了结实的盔甲,让真菌无处下嘴。而植物和真菌的战斗,带来了珍贵的煤炭,为工业革命注入了巨大动力等。“植物的世界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神奇,甚至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在苔藓植物多样性领域深耕多年。现场,他首先通过人文视角,带领观众追溯了苔藓最早的文字记录,以及在唐诗宋词中的呈现。之后,他深入分析了苔藓植物独特的结构与优势,解释了苔藓为何生存能力会强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开花植物,苔藓是如何适应戈壁、高山、南北极等极端环境,并应用于吸水、药用、园艺材料等方面。
除了知识分享,ICG-19科普嘉年华现场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科普展位——“乡村孩子的基因世界”,由华大集团与中山桂南学校联合推出。通过泥塑、布艺、胶板画等艺术形式,这些“小小科学家”和“小小艺术家”们将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捕捉生命的细节,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生命的多彩。这些作品展现了孩子们对生命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洞察,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的目光,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科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