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生病了上网查询病因、网络问诊,足不出户就能看病、拿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网络问诊也遭遇着“成长的烦恼”:医生资质真假难辨、诊疗“货次价高”、医疗信息平台“变身”为黑医院营销拉客的通道……诸多乱象频发,不仅损害患者利益,也阻碍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有序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办法当然是有的,但在具体执行中,却未必能落实到位。就拿医生资质来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然而,现实中却常有网络医生资质造假的情况出现,比如,这边安排了该领域经验丰富的医生问诊,那边一查却发现医院官网显示其属于另一科室。对待这种情况,平台一句“信息更新不及时”便敷衍了事。
再以网络处方药销售为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下发通知,允许医师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网络售药的相关管理办法,比如店铺主页不得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信息等。但就笔者体验来看,规范效果有限——在部分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根本不需要提供处方和病历,只需点击一个“确认”,一分钟不到就能买药了。诚然,患者未必会为了买药乱填信息,但有时病情变化、药物用量用法等并不是普通用户能准确判断的,如果医生开方开药只凭病患“自说自话”,那出了事谁来负责?
寻医问诊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规范线上问诊刻不容缓。监管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进一步细化平台主体责任和各级审批机关、执业登记机关的监管责任,堵住漏洞;面对线上问诊平台杂、网络售药主体多等难题,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如利用大数据回溯处方开药记录、加大网络售药监测力度等,重拳出击、依法处罚违法行医行为。有力有效遏制乱象、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方能更好造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