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钻莹)当城中村、菜市场与艺术展览馆三种元素相遇,将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在广州著名的城中村康乐村,一种社区营造的新尝试正在发生。
日前,海珠区首个建在城中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吉一·青造社”正式启用。
在踏入青造社之前,很难不注意到门前那棵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而青造社的故事要从这棵树说起。在广东,“榕树头”是街坊茶余饭后话家常的好去处,几乎每个村都有“榕树头”。而青造社正是希望打造面向居民群众开放的公共空间。
此前,这棵大榕树后面是一间民营幼儿园,在幼儿园撤场后,该地块便闲置下来了。在海珠区文明办统筹指导,凤阳街道、康乐七社的支持下,青造社的项目团队联动康乐西社区居民,共同在这里打造一个供周边居民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
在打造这个空间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借鉴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志森菜市场美术馆的思路,空间一层建一个为街坊提供生活便利的菜市场,而楼上则改造成一个艺术展览馆及公共活动空间。
如今,一楼的菜市场以榕树头命名,创作团队希望为居民提供便利之余,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亲切与温暖,延续大榕树蕴含的乡愁与记忆。
从旁边的楼梯上二楼,首先看到的是有续“慢空间”循环商店,这是一个以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商店,主张重复使用、环境友好、珍惜当下。该店将通过定期举办旧物互换、二手捐赠等社群活动,逐步建立理想的、可持续的社区关系。
紧邻着商店的展览空间是活动室,用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今,这里正在展览“康乐的一天”。康乐村是著名的制衣村,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连。展览展出了记录制衣工人工作与生活的摄影作品、呈现了招租招工宣传栏的艺术装置、由碎布料织成的百家被……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展现了康乐村的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
对于这个空间,何志森点评道:“它更像磁铁一样,连接不同的人。未来,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社区交流中心、议事厅,人们来这里买菜,也在这里探讨社区的未来。”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黄玉在这个空间里看到了城中村整治改造提升的新探索,他说:“这是城中村社区营造的新尝试。其做法体现了以居民民生改善为导向,以公共空间更新为重点,以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可及为抓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