罾,是一种古老的渔具。《楚辞·九歌》云:“扳罾何为兮,木上做渔网。”可以想象,一群筚路蓝缕的先民为了氏族的繁衍生息,赤足披发,扳着大罾,在一片蛮荒的野水深处捞取生活。
而对于乡间孩子而言,扳罾带有一种游戏成分,所使用的罾很小巧,属于最原始的那一种。
罾的制作简单,水乡长大的孩子无师自通。首先,取两根粗细长短差不多的毛竹,用麻绳交叉绑在一起,做成一个支架;然后,裁一块方方正正的纱布,或者干脆铰一块旧蚊帐,将四个角分别系在竹子的末端。在竹子的弹力作用下,纱帐刹那绷起,宛如一张小小的白帆。
为了增加罾的重力,防止它在水中浮起,也为了避免被风浪吹翻或被流水冲走,须在竹架的交叉处吊一坨重物。人们往往就地取材,大多采用水边的鹅卵石,既美观,又耐用。最后,采用杠杆原理,在竹架的交叉处绑上一根竹竿,便于将罾扳出水面。
一番操作下来,一具简朴、实用、好看的罾就制作成功了!
为了吸引虾子,就得“打窝子”,提前做虾饵。我去附近的榨油厂要了一小片油饼,碾碎后,掺杂麦麸、玉米面,滴入几滴香油,搓成酒曲大小的丸子,虾饵就做好了。
然后,我和同伴们像拎灯笼一般拎着罾来到荷塘。夏日,荷塘生着绿油油的水草,草虾极多。大家来到池边柳树下,一字儿排开来,各自找准位置,将罾儿缓缓沉入池塘,让它稳稳停在水底,然后将虾饵抛入罾中央。大家噤了声,静静等待虾儿前来觅食。
日光下,树影如画,绿荫匝地,人面俱绿。一切静悄悄的。只有柳梢上的知了不知疲惫地嘶鸣,愈发增添了荷塘的静谧。一只红蜻蜓飞了过来,歇在罾架上,一动也不动,此情此景,仿佛齐白石笔下的写意小品。
透过清澈的水面,可以看见虾儿悄悄来了。也许嗅到饵料的香味,有的从水草间探头摆须钻出来,有的从岸边的石缝跃跃欲试。但它们是那么小心,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瞬息而逃。
经过一番试探,虾儿慢慢游到罾边,双足轻轻一划,就潜到纱帐底部。它们吃东西很小心,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香饵,再迅速后退寸许,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感觉真的没有什么危险了,才用两只钳子捧起食物美滋滋吃起来。
有时,为了争抢食物,它们竟剑拔弩张,长脚一挥一挥的,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一翘一翘的,眼球子一突一突的。它们打起架来,会在水里形成小小的、碧色的漩涡。
该起罾了!
抑住怦怦心跳,小心翼翼持着提竿,将罾缓缓扳出水面。随着水从纱帐细细密密的孔眼滤出,虾们觉察危机来临。但为时已晚,它们窝在一起,拼命挣扎,蹦上跳下,嚓嚓有声。偶尔,有一两只虾儿十分机警,弹跳而起,清光一闪,跳出罾外,逃之夭夭。
一次次扳罾,不觉到了黄昏。
此时,夕照将荷塘柳树染得一片通红,一朵朵荷花宛如红红的火苗在静静燃烧,有一种“晚峰横碧树梢红,数榜渔罾水影中”的古意。不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不一会儿,从打谷场传来母亲殷殷的呼唤。大家完成最后一次收获,拎着湿漉漉的罾,背着沉甸甸的篓,喜滋滋回家。
收获的虾,须静养几天,让它们吐净泥沙。在庭院的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将虾养在里面,还放了一些水藻。当读书累了,看虾游动、憩息、觅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因虾,那些年的夏天,大家度过了一段纯真欢乐、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一晃,我们都长大了,开始了不同的人生,有的考进大学,有的入伍当兵,有的外出谋生。荷塘罾虾时光,于渐行渐远中成了一缕难舍的回忆,一个发黄的旧梦,一丝甜蜜的乡愁……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