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女性在七夕之夜的各种乞巧活动。穿针乞巧始于汉代,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广州人历来重视过七夕。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广州还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六甫等专卖女子品物的乞巧街市。当前,乞巧风俗在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等地较为兴盛,其中天河珠村是目前广州乞巧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此外,乞巧习俗在中国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广州市以珠村为代表,以拜七姐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乞巧节民俗活动,展现了古代岭南与中原文化、习俗的密切联系。该习俗有着完整的程序、仪式并保留至今,尤以年轻女子手工精心制作各色微型字、物的“摆巧”和对影穿针的“赛巧”为最大特色,充分反映了女性追求展示才艺和自我的某种觉醒,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手工技艺创造上均有重要价值。
自2005年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以来,珠村的乞巧民俗被打造成城市名片,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2011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