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乞巧文化在珠村传承已久,当地人称之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
七夕当晚,广州乞巧文化习俗展示《迎七娘·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上演,为市民游客送上一场文化盛宴。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陈钧圣、侯翔宇)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七夕当晚,一场精彩纷呈的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举行。
“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以“情满七夕·德润天河”为主题,推出传统仪式、文艺演出、沉浸式园游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广州乞巧习俗,体现广州传统文化之美。
祈福迎佳节 飞针展巧艺
昨晚8时,广州乞巧文化习俗展示《迎七娘·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上演。“迎七娘”仪式上,少女们身着传统服饰,跟随乞巧婆婆进行祈福,迎接七夕佳节的到来。
“成人笄礼”仪式为寓意深刻的成年礼,女性长辈为刚成年的女子行“髻礼”——以发簪盘发髻,象征着女子成年,可婚嫁,并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穿针比巧”则由刚刚完成成人礼的女子进行穿针引线,展示女性的细致与灵巧,寓意着对智慧与技艺的追求。
随后,舞蹈《巧手弄剪》、童声诗歌吟诵《珠村七夕吟》、肩上芭蕾等演出轮番上演。演出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通过AI虚拟人物与演员的互动,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当晚,在珠村七夕文化广场,非遗市集全景式、互动式、沉浸式展示了广州乞巧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
市集上,扎染技艺的斑斓色彩、掐丝珐琅的精致细腻、押花艺术的自然韵味……各类非遗摊位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非遗展品并非由传统材料制成,而是将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加工,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也传递了文明环保的生活理念。
“看,这些莲藕、马蹄、菱角、茭笋形状的手工艺品,可都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在珠村小学的传承基地前,学生胡心萌自豪地向围观的市民游客介绍说。这些作品虽显稚嫩,却透露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珠村的“巧姐”和非遗传承人每周都会走进课堂,将技艺传授给孩子们。孩子们将家中的废旧物品带到学校,通过二次加工,变废为宝,成为乞巧课上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传承人潘剑明表示,七夕节彰显人们对婚姻美满的追求,对家庭团聚的追求,对生产技术革新的追求。乞巧文化主题博物馆、主题公园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了解乞巧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新地标。
融合新科技 非遗“零距离”
此外,“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一系列跨业态联动,让乞巧文化“破圈”“出圈”;全息投影、数字球幕、元宇宙等多种先进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天河区文化馆馆长陈岚介绍,今年的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为历年来规模最大。除了七夕当天在珠村举办演出,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一)至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七)期间还举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展示传统摆七娘、拜七娘等仪式,开展了“粤韵村晚”、惠民演出、非遗雅集、体育赛事、灯光秀、七夕嘉年华等主题活动,以人们可欣赏、可品尝、可体验、可聆听、可互动的方式呈现乞巧习俗,让传统民俗文化被看到、被了解、被喜爱、被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在往年珠村七夕文化广场的基础上,今年活动周增加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正佳广场、珠江公园作为分会场,以文化汇演、打卡活动、文化展览、手工创意大赛等形式,加大力度展示乞巧文化习俗,增强民众互动参与感,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乞巧习俗蕴藏在飞针走线的手工艺品中,传承在古村代代相传的习俗里,绽放在跨界融合的现代创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