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蹲点社区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夏强 通讯员龙永辉)最近,家住增城区仙村镇下境村的列女士发现,封闭维修多时的绥宁书院重新开放了。“穿过书院就是社工站和图书馆,以前进去得绕到另一边。”时常带女儿参加文化活动的列女士说,期待未来有更多文体活动在书院举行。
绥宁书院,位于增城区仙村镇仙村一路1号。据《增城县志》载“绥宁书院,在仙村下境,咸丰癸亥年建。知县施绍文捐助膏伙”。(注:县志所载绥宁书院地址与现址相符,但咸丰年间并无癸亥年号,只有癸丑年号,癸亥年是同治二年即1863年。有关绥宁书院始建的确切时间待考),现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绥宁书院坐北朝南,原为五间三进格局,现存头门和中堂,后堂已拆建成办公大楼,现总面阔22.68米,两进总进深25.65米,现建筑占地581.742平方米。书院为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外墙体下设花岗石墙脚。
此前,由于建筑老化形成的病害,屋面、架梁、墙体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威胁建筑的整体保存,部分瓦面已坍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2022年底至2023年,仙村镇聘请专业公司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抢修:对屋面出现漏水现象进行修补,移除不合理的后改绿色琉璃筒瓦,恢复辘筒灰砂屋面,更换屋架霉烂严重的木构件,全面排除安全隐患等。经过一年多的抢修,绥宁书院既定的抢修工序均已完成,并于近日完成了现场验收,重新对外开放。
走进修复完成后的绥宁书院,过去坍塌的屋顶、腐蚀的木材都已完成修复或更换,破损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对文物进行修缮只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后续如何让文物“活化”,拉近文物与百姓的距离,真正延续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统。仙村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接地气。必须让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助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列女士的期待与仙村镇“活化”文物的思路可谓不谋而合。记者从仙村镇社工站了解到,7月中旬起已有三场群体活动在绥宁书院举行:7月16日,仙村镇社工站组织员工和志愿者群众等20人参加心肺复苏应急培训,参训人员在绥宁书院学习心肺复苏术(CRP)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轮流扮演救护者角色,对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和AED的操作流程;7月17~18日,仙村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组织志愿者为仙村镇22名儿童提供团队协作/手势歌等活动,在绥宁书院展开互动式体验;7月24日,仙村镇社工服务站组织长者到绥宁书院开展健康操教学活动。“7月17日暑期活动原计划在社工站里的露天场地举行,但当日天气不佳,于是临时换到书院里。”仙村镇社工站负责人说,期待这座上百年历史的绥宁书院完成修复后,未来成为周边群众活动的好去处。
“绥宁书院紧挨着图书馆、文化站、社工站和未成年人保护站等,未来我们将联合各方力量,继续保护好、利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仙村镇文化站负责人表示。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