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美学新实践,探索城市建设新思路。7月27日,由中华美学学会、深圳市福田区委、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深圳国际城市美学论坛”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及深圳书城中心城南区大台阶成功举行。
历经多年城市美学厚积与发展,《深圳市福田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导则》《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建筑美学导则》在本届论坛现场正式发布,这是众多专家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也是福田基层工作实践的总结、是全民创意的具体体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黄伟表示,城市美学的思考和实践,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让城市更美好、更宜居。福田期待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共同打造彰显“美的理念”、充满“美的体验”的人民城市。
文、图/刘畅、廖晓龙
用“色彩”让城市更“出彩”
据了解,福田集结了来自建筑规划、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精英团队,凝聚上百位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从“城市色彩”和“公共建筑”两个维度切入,推出两大导则。论坛现场,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曙光,深圳市福田区建筑工务署党组书记、署长马宇政,分别对两部导则进行系统阐述。
城市色彩最能直观反映城市视觉感受。福田多年来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城市发展,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彰显“设计之都”的城市品格。《福田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导则》是针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基于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构区域环境品牌的一次创新实践探索。
该导则作为深圳首部系统性梳理城市空间典型色彩问题、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设计示范指引的专业成果,从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等多维度探索城市美学管理的创新性与实操性;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性地构建了“宏观色彩意象总结、中观色彩风格引导、微观色彩精细提升”的分层规划体系;建立“三界联动、三导并行、三效并重”的色彩治理体系;拟选择试点街区开展色彩规划设计的样板示范实践,形成“规划—治理—实施”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最终打造一套具有示范性的色彩精细化治理“福田方案”。
福田宏观色彩意向“银峦叠翠、溢彩湾芯”
在宏观层面,导则充分发挥福田区山、海、城等城市空间的色彩潜力,通过大数据采集、图像语义切割、色彩聚类量化等前沿技术,搭配色彩感知、色彩偏好、现状印象等宏观色彩问卷内容,萃取出“银峦叠翠、溢彩湾芯”的宏观色彩意象。其中,“银峦”象征都市风貌,“叠翠”彰显生态底蕴,“溢彩”体现人文魅力,“湾芯”突出区位特质,通过顶层设计,为福田城市色彩的塑造和提升提供了明确方向和科学遵循。
在中观和微观层面,通过对典型界面分析,结合公众偏好调查和设计经验总结,创新性地提出“雅致文艺、烟火复苏、高端精致、传统复兴、静稳典雅、绿韵生态、多元创意、创智未来”八个街区色彩风格样板。重实用轻边界,通过打通街区与风格的关联性,以灵活多元的色彩组合激发城市活力,为街区色彩设计提供了丰富参考。同时,针对建筑立面、广告招牌、城市家具等九类微观界面要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比例、噪色、秩序、维护、协调、质感、特征、设计”八个色彩等共性问题,同步提出三级递进的色彩提升指引,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方案,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展示色彩应用,将美学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个细微角落。
凝聚共识 构建城市色彩公共参与平台
在治理体系和实践层面,导则创新提出“三界联动”组织架构,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色彩治理新格局。导则搭建了基层色彩治理的“三大工具包”,包括色彩问题库、色彩案例库、色彩专业知识库。
导则选取华强北作为色彩提升模板,开展试点设计工作,因地制宜打造“魅力和谐、系统协调、全员共建的色彩设计与管理示范样板”。针对街区标志性界面、重点建筑、微观界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化街区色彩设计样板;在实施路径上,创新治理架构,优化审批流程,健全激励措施,践行美育先行,努力在色彩设计、色彩治理、色彩美育提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探索创新,力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色彩实践样本。
“通过这样一部色彩规划设计导则,我们希望用‘色彩’让城市更‘出彩’,用‘美学’让生活更‘美好’。”杨曙光现场说。
让公共建筑“可阅读、可对话、可传世”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公共建筑一旦建成,它们的“表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观感和心情,潜移默化塑造社会的公共审美。站在莲花山顶极目眺望,深圳中心区公共建筑尽收眼底,现代化大都市的壮美画卷铺展而开。
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标杆城市的成功案例,细致梳理历年典范公共建筑的设计精髓,《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建筑美学导则》应运而生,旨在塑造与时代同步的城市美学。这部导则立足于福田区城市风貌,坚持建筑的公共审美价值,力求发挥建筑的审美教化功能,构建了“艺术、人文、科技、生态、活力”五大美学维度,形成富有福田区特色的公共建筑美学理念体系。
打造“五大美学维度”
构建“全域、全类别、全层级、全要素”城市设计技术体系
导则构建“艺术之美”,通过协调的建筑形态、巧妙的建筑色彩,创造出建筑独有的节奏与韵律,增强建筑的统一性,引导人们的视觉流动,打造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学精品;“人文之美”,注重建筑与人文内涵的交融,既包含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包含儿童友好、无障碍设计等人性关怀,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尊严和福祉,塑造充满亲和魅力的人文空间;“科技之美”,体现为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将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数字技术、低碳策略等与建筑充分结合,优化建筑的结构性能和视觉表现,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彰显现代城市科技内涵;“生态之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化利用建筑本身的形态、材料和自然光线、植物景观,让人在建筑里也可以观云、赏绿、听风,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活力之美”,强调建筑在城市生活中的鲜活角色,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通过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丰富多样的功能组合、缤纷多彩的使用场景,为城市发展注入蓬勃朝气和无限活力。
“为建筑注入美的灵魂,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身体和精神栖居的诗意家园。我们希望让公共建筑可阅读、可对话、可传世,用‘看得见’的建筑,表达出‘看不见’的城区内涵。”马宇政表示。
未来,福田区将依托两部导则,用色彩与建筑表达城区内涵,同时编制更多导则成果,构建完善“全域、全类别、全层级、全要素”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引导城市美学扎根福田,为城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福[+]计划”阵容壮大
推动城市美学全面发展
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城市美学新实践”,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福田,共同探索城市美学发展新路径,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美学动力。论坛现场,宋建明、易介中、余淑莲三位嘉宾获颁“福[+]计划和节日大道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至此,“福[+]计划和节日大道学术委员会”成员增至20名, 均是在艺术理论研究、当代设计美学、城市规划领域的顶级专家,成为福田打造城市美学新标杆的强大“外脑”。
“福[+]计划”是福田区于2019年启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计划,项目以人文美学为内核,围绕“城市漫行艺术中轴”,通过城市策展、城市营造、公共政策研究、空间设计改造四大模块,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搭建可持续管理与共建的开放平台。五年来,“福[+]计划”持续致力于拓展城市面貌,通过汇集国内外知名城市美学专家,聚焦城市文化艺术发展,不断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全面发展。
专家声音
●“要让艺术渗透到城市生活之中,使城市艺术化。”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国际美学协会原主席 高建平
●“建议福田带头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将福田打造成全省的‘人工智能+文化’产业高地;持续推进‘全民创意’,促进文化创意和审美的交流;推动美学渗入更多领域,积极创造城市文明的新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福田区文化议事会总顾问 王京生
●“世界已改变,应为未来而设计。福田有许多供人们与家人一起享受的开放空间,很棒的地方。”
——大卫毕加索设计首席执行官 大卫·毕加索(David Picazo)
●“审美地栖居在城市里。城市规划与设计可通过光、色彩、声音、气味、文化来打造独特的城市气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锋
专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