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变得越来越花哨:除最初简单的定位、接打电话外,又增加了拍照、聊天、发朋友圈等功能,俨然一部“迷你手机”。
每个时代都有令家长头疼的“玩具”,如今的电话手表正属此列。有一说一,如果电话手表能坚守初衷,简简单单做好定位、通话功能,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便捷的“电子神器”。但从目前的走向来看,电话手表显然有走偏的势头。一些生产厂家拼命做加法,把儿童智能手表弄得越来越智能化、成人化。而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伴随的风险,也一并迁移到了电话手表上。
这些在功能用法上无限加码、“卷”出新花样的设计,一来容易影响孩子视力、分散注意力,把人卷入时间“黑洞”;二来涉及一些收费内容,有诱导儿童消费之嫌;三来可能通过捆绑社交功能、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变相增加家长的负担。
儿童手表正愈发嵌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必须得到更严密的审视,有两个方向不妨重点关注。和手机防沉迷的解决思路类似,从教育视角来看,家长和学校都要多放些精力在教育引导上,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和判断力,同时还要鼓励他们迈开腿、走出去探索现实世界。除了后端正确引导之外,还需前端“防患于未然”。儿童产品的受众特殊,厂商在进行功能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与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契合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去设计功能和规则。对于那些当下并不适宜儿童成长的冗余功能,能删则删、能减则减,确保儿童手表回归其功能本位。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