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国高考开考,备受关注的作文题在语文考试后揭晓。广东高考作文采用新课标Ⅰ卷,关注互联网与AI时代的问题与答案。广州日报邀请了来自广州各学校的师生、评论员等同做“下水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哪篇是你的心水?
搜集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魏丽娜、吴波、刘晓星
(除署名外)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本题重联想和思考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试题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
其中,广东采用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
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科技工作者说
张通 琶洲实验室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不要奢望大模型完成所有问答
琶洲实验室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通教授告诉记者,人类正是在不断的“问”与“答”中,才一步步地将文明推向更高,但随着互联网与AI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答案,如此快捷的“问答”方式,似乎给人们带来了问题将会越来越少的错觉,“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我们应该多考虑如何让大模型动态适应这种变化的‘问’与‘答’,而不是奢望一个静态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完成所有的问答。最后,对于使用新技术来获取答案的用户,仍需要保持对‘快捷’答案的理性分析,知行合一,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梁俊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提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梁俊卫认为,随着大家越来越多使用大语言模型工具,最关键的技能反而是提问题的能力,“人类的问题不可能越来越少,反而应该提得越来越多,让人工智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梁俊卫表示,提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人类要有“鉴赏”能力,“AI帮我们找出解决方案,它的解决方案是否好,是需要我们人类去‘鉴赏’的。”
谈到这次人工智能出现在高考语文题中,梁俊卫感到十分欣慰,“这表明,AI如今真的渗透到了我们各个年龄段和行业中了,能让孩子在高中甚至更早阶段接触AI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王春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宣传部原部长
题目激发了探索宇宙的兴趣
对于新课标Ⅱ卷“月背探索”的题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宣传部原部长王春河表示,这一高考试题导向性很强,不光考了应届高考毕业生,也让其他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航天科技,激发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世界上其他国家探月和探火,第一次几乎都会出现失败,但我们却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也告诉学生要从小养成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研究高科技产品,同时开阔视野,开展国际合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通讯员蔡曼婷
考生说
“高考首日挺轻松的,没有想象中难”
广东高考采用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涉及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所带来的相关思考。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表示,今年的作文题对学生来说很友好,与上一年的全国甲卷相似,是学生熟悉的话题。语文考试结束后,七中的胡同学说,自己早上去考场前,恰好看了人工智能相关的作文素材,没想到高考作文真的考了人工智能。虽然作文题看起来不难,可用的素材也很多,但审题和立意也很关键。
育才中学高三学生黎同学表示,之前就有关注过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因此在看到作文题目后还挺开心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写的作文,我写的这篇更偏向思辨性。”黎同学透露,未来也打算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方面的工作。
下午的数学考试,不少考生认为难度适中,对自己的发挥比较满意。一名七中考生表示,数学题让人惊喜,“我复习时觉得数学很难,上考场发现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数学题做起来让人很舒服。”
考生闻同学说,感觉这次数学比以往的模拟考试题难度小一些。不过最后三道大题难度不小,没能做完。天河中学考点外,两位艺术类考生信心满满走出考场。“高考首日挺轻松的,没有想象中难。”他们开心地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曾俊、林欣潼、谢泽楷、魏丽娜、林霞虹、王婧 实习生黄靖容)
何谓“下水文”:要学游泳,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因此,“下水文”就是教师的范文,也可以引申为模仿考生写作的文章。“下水文”通常不能使用成人口吻写作,要调整写作年龄,模仿同龄人的状态作文。
问题,为世界赋能
梁青 广州市培正中学资深语文教师
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问题组成的,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充斥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有生活,就有问题;世界在,问题就在。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身处其中,或直面,或改变。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甚而阻滞着我们,它们往往打破了生活原有的平衡,让我们一时间感到手足无措。然而在新的秩序面前,问题有时就像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激发着我们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去度量,鼓舞着我们用新的思维去探索,去重建。
参差多态的世界,万物交互,彼此联通。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得以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让天涯变咫尺,让海内若比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无法甘于活在苟且之中,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水,渴望自由的心灵之翼,不断呼唤着诗与远方,于是,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人工智能的应用,把我们从日常的机械、琐碎和枯燥中解脱出来,给生活另一种新的可能。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交相辉映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迎刃而解,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便捷,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诚然,互联网的诞生,让我们告别了那个曾经车马纸笔的慢时代;但试问,在快时代的今天,又有谁不曾怀念那渐行渐远的行车走马的从容和笔底纸间的温情呢?那么请问,怀念本身是不是问题?怀念之后有没有问题?亦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出现,大大解放了我们的身体,从而让我们拥有了更大的时空,并得以在更多的领域里开疆拓土,纵横驰骋;然试问当下的我们,难道就没有被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之势倒逼得窘迫不堪的一刻吗?那么请问,窘迫不堪是不是带来了新问题?问题之后是不是还有更新的问题?
应该看到,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回答着、解决着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新的问题又势必伴随着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不断繁衍、增生——这个世界问题环生,问题是推动人类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正如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有无数的问题一样,互联网、人工智能之后还会有无数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没有问题的世界或许是平静,也或许是死寂;问题丛生的世界或许充满焦虑不安,但其间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与美好。
众所周知,一堂好课,是能够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解决问题并催生新的问题;一本好书,是能够在灵魂的对话交流中启迪心智并开悟生命;一场美的旅行,是看见了不同的风景并期待下一场邂逅;一次新的革命,是终结了一个旧时代并开启一个新时代。我们所在的世界,因问题而美丽多姿,因问题而永恒不息。
互联网也好,人工智能也罢,它们有如一道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这个世界洞开了全新的天地。站在这个闪光的时间轴上眺望未来,我们终将看到那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世界,依然可爱,依然灿烂。
问不可以已
庹亚男 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其实,问,亦然。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从“两小儿辩日”到“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从“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将去向何处?”到“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我们每一次思考,都源于提出问题。问题激发了个体求知的欲望,拓宽了个体认知的边界,也让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的殿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论是经济增长、财富分配、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宏观议题,还是生活出行、求职就业、自我实现等微观话题,问题,总是能够捕捉并传达一个时代的集体关切和社会动态。问乃策之源,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我们就难以洞察时代的脉搏、理解社会的变化,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
毫无疑问,问题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然而,对比古代先贤求知提问的“上下求索”,今天的我们似乎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问题的答案。比如,出行找不到地方,电子地图可以迅速定位;题目解不出来,我们可以上网查询。从日常琐事到学业问题,从生活困扰到技术难题,只要动动手指,便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于是,有人开始悬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格拉底也曾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亦是永无止境的。的确,在智能时代,互联网、AI等技术盛行,大大降低了我们获取答案的成本,让我们提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迎刃而解”。但应该明确,问题的数量并不能因为答案的易得而减少。“问题不是拥有多少答案,而是拥有多少问题”,每一个答案,都是新问题的起点。随着知识不断积累、科技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加快,新的问题将会不断产生。比如,如何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如何平衡文明多样性与全球化发展的关系?这些“时代之问”,都有待求解。
置身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了更多元的工具、更高新的技术去释疑解惑,这也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未知、更广天地需要探索,意味着我们要保持思考力、克服思维惰性,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更深刻、更持久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也要“善假于物”,利用工具和技术助推我们的思考,推动问题更好解决。
问,不可以已。让我们不断“提问”、不断求索,让问海无涯、智涌不息!
人文思考与人工智能共舞
刘锐 作品曾收录于《2018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选》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现实世界的智能机器人形态,还是数字世界的语言模型,AI正活跃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为人类带来便利,成为潜力无限的新型科技工具。
人类对科技的探索从未止步。纵览人类历史,从第一个先祖离开洞穴营建房屋,到如今众多举世闻名的建筑群;从原始人结绳记事,到现代百花齐放的文字;从古人仰望星空创造神话,到现代冲上云霄探索太空……人类以对世界的好奇、对美好的追求、对未知的提问为锚点,创造出许多划时代意义的科技,铸造出一座座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远有人类文明史的论证,近有现实世界的回响。我第一次对人工智能的运用产生震撼心灵之感,是看到霍金装配的人工智能设备——全身只有一根食指可以活动的天才物理学家,借由人工智能系统,得以让全世界有机会了解到他的伟大理论。随着科技发展普及,我们看到很多失去了手臂或者大腿的人,运用人工仿生技术打造“新的肢体”,用脑电波控制“新的肢体”,让原本极为不便的生活得到改善。这是科技在注入人文关怀后开出的璀璨之花。
数字世界的AI技术发展也是如此,同样与人类的思考相辅相成。在ChatGPT、文心一言推出后,我都尝试使用过,AI以强大的数据库与算力为支撑,可以快速回答许多问题。在与AI互动中,我们必须通过提问或者发出明确指令,它才能予以反馈;而且提的问题越细致,它的回答才趋于精准。在向AI提问的过程中,人类不只可以根据AI反馈的答案线索挖掘出更多问题,基本上也得出一个共识——“作为人类,我们应当要学会如何向AI伙伴提出好问题”。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我们通过AI获得答案的效率前所未有地高,那么人类还愿意思考吗?问题会越来越少吗?我想,漫长的人类文明史已经给出了答案——科技是工具、是基石,只要我们的人文思想不灭,则探索不止;只要向前发展,必当有问题与答案源源不断涌现。况且目前的AI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人才用头脑、双手和决心,不断发问,不断创造,去构建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新课标Ⅰ卷
AI时代问与答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新课标Ⅱ卷
月背探索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全国甲卷
自我表达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天津卷
定义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上海卷
认可度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北京卷
微写作3选1
点赞: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研学: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
月的独白: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作文2选1
历久弥新: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打开: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