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随大人在田间劳作,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摸螺蛳。
螺蛳,天性喜欢待在洁净的浅水处,圆润光洁,仿佛暗青色的玉石,又像一小块青瓷。当它蠕动时,慢条斯理地在水底飘飘缓行,还会腾起一小团淡黄色的泥雾,留下一线蜿蜒的细痕。
只因它们的颜色大多为青色,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诗意又好听的名字:青螺。
怎能不叫它青螺?!乡野春时多雨,天色总是阴阴的,“天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连天空富含氧离子、水分子的烟云也是青的,再瞧一山一水、一阡一陌、一沟一渠,皆为萋萋之色,如一轴调和了花青与石绿、采用古老湿画法而濡染的水墨画卷。
宋诗有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到了插秧季节,跟随大人劳作,总会不时邂逅青螺。当指尖或足底一不小心触碰它,能感受到它收缩螺盖时的悸动,霎时,一丝清凉滑腻之感如一缕细弱的电流游遍全身。
青螺喜群居,以田间小溪为最。中午收工,田野寂寂无人,在浅金色日光的作用下,溪头笼了一抹若有若无的淡淡紫烟。藏在水底的螺蛳纷纷爬到浅水处晒太阳,透过清澈的溪水,可以看见它们有的贴在鹅卵石底部,有的附在水草背面,有的潜藏苔藓丛中。阳光透过水面,洒在青色的螺壳上,散发点点幽光。
有些螺蛳,悄悄顶开褐红的盖头,探出粉嫩的脑袋,正在忘情地享受日光浴。一遇到风吹草动,又立即将头角缩进壳里,纹丝不动。一会儿,当察觉到没有什么危险,又悄悄探出头,将“天线”伸出。
我拎了柳篮,挽起裤腿,蹑手蹑脚走下水埠,踩进小溪,兴奋地摸起螺蛳来。俗话说:“三个指头捉田螺——十拿九稳。”透过镜子一样的水面,朝着圆溜溜的螺蛳伸开手掌,一捏一个准,“叮咚——”抛入篮子,有金石之声。有时嫌摸不过瘾,干脆双掌齐下,一掬一大把,收获感满满。
摸上来的螺蛳须养在清水缸里,放入几滴香油,可见螺盖微微张合,一周过后,螺蛳体内的秽物吐尽,即可烹调。
“小小瓶,小小盖,小小瓶里装荤菜。”富含高蛋白和微量元素的青螺是农家一宝。当黄昏收工归来,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守着红泥小火炉,炒一锅香喷喷的螺蛳。火光熊熊,浇上一勺金黄的菜籽油,烧至冒烟,“嗤啦——”将螺蛳倾入锅里爆炒,添入辣椒、老姜、桂皮、花椒、八角、料酒,依次加入家常佐料,再添一瓢清水,慢慢煮,一道油焖螺蛳就做好了。邀两三知己,温一壶老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快意至极。
食螺蛳也是有技巧的,以舌尖顶住螺盖,轻轻一嗍,“哧溜——”一缕香辣爽滑、紧实弹牙的人间至味渗在舌尖。微醺中,一天下来的疲惫烟消云散。
“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恍惚间,多少年过去了,我多想重温旧日时光,素手插青秧,摸螺青溪头,再归来仍是少年!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