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美术·闲情

艺术与心理疗愈相融合

——广州美术学院探索教学新模式

陈运成

本文字数:1176

“一心一艺——陶瓷疗愈团体辅导”工作坊现场。

齐喆教授致辞。

“一心一艺——陶瓷疗愈团体辅导”工作坊学生作品。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陈运成)陶瓷疗愈在电影作品中多有出现,但现实并不多见,真正把艺术结合心理学专业共同探索的则更为少有。近期,“原生艺术治疗——艺术与心理治疗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性”主题讲座和“一心一艺——陶瓷疗愈团体辅导”工作坊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陶瓷疗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实践已经开展了两年,至今已经举办了第八期活动。

  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平台

  艺术心理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中的运用是一种立足于艺术创作过程的关于思想与感情的非语言交流形式,它被用来增进自我理解、帮助个人成长以及促进情感表达。陶瓷疗愈团体辅导是指以陶瓷作为艺术媒介的团体辅导类别之一,所有的个体都可以利用陶瓷艺术进行创作表达。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林胜在现场表示,陶瓷疗愈可以说是心理干预的一种创新方法,这里的疗愈跟传统意义的病理疗愈不一样,这里更多的是起到预防性作用,通过陶艺制作,可以释放内心的情绪。因此,这个工作坊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平台,可以更广泛地让学生参与了解心理调节的艺术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教授表示,过去两年,陶瓷疗愈项目持续在推进,并逐渐走出校园,推广到更广泛的区域去,两年来做出了非常多的成绩。在艺术疗愈的探索上,结合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优势,我们起步应该是比较早的,希望能够在先行的优势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作为项目发起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王新宏副教授表示:“陶艺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将个体的身体意识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参与者在陶艺的创作过程中,可以获取心理疗愈的效果。”

  探索艺术与心理疗愈相融合的范式

  主题讲座以及陶瓷疗愈工作坊均由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导邱鸿钟作为主讲嘉宾开展。邱鸿钟介绍,艺术治疗是一种借助艺术手段和创作的过程促进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邱鸿钟教授从艺术心理治疗的原理、现状和融合性开始,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解,阐述了艺术疗愈的模型实施和创新性转换,特别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说明了艺术表达的哲学动因和实施意义。对艺术的理解和心理学领域的融合性探讨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共鸣。

  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的毕业生梁颖表示,自己从本科学习开始就已经注意到艺术与心理治疗方面的信息,在她看来,陶泥柔软并且快速塑形的材料特性是最能记录个人情绪变化,比如开心的时候捏陶泥与愤怒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而且陶瓷的记录很细腻,如何捏塑,哪个地方用力,哪个地方留下指纹,烧制以后,这些痕迹都将永久留存。

  梁颖也是陶瓷疗愈工作坊的深度参与者,她在今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创作中,她也以陶瓷疗愈的主题探索了相关理论研究,并借助陶瓷创作了表达心理变化的作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美术·闲情 A6艺术与心理疗愈相融合 陈运成2024-06-02 2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