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新语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紧紧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充分释放广州的资源优势、创新潜能,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如何“以新提质”激活发展新动能,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其中,充分发挥在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与引领作用,以交叉学科发展为突破点,深挖高校科技成果富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失为一种思路。
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一是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上升。目前,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3+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0%,2023年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制造2个产业集群获评全国优秀。
二是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广州汽车产业抓住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加速向万亿级“智车之城”的目标迈进,不断扩展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边界,应用场景覆盖出行、货运和环卫,形成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小巴、货运车、环卫车、高阶智能驾驶等五大产品矩阵。
三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成为新增长动力来源。广州近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10%左右,是广东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国务院激励表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产业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四是科创资本积极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3年2月广州宣布设立两大母基金,合计规模达2000亿元,投资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汽车、先进制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的显著特点。
高校院所:动力强劲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例如中山大学年均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与企业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在创新药物、生物疫苗、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能源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
二是打破了科研与转化“两张皮”困局。近年来在穗高校院所努力强化政策支撑,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唤醒有价值的沉睡专利,积极转化为生产利器。如华南理工大学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加强在新能源、超级机器人、主动健康、海洋工程、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谋篇布局,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是探索出别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如暨南大学充分发挥“药学”双一流学科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的优势和引领作用,以交叉学科发展为突破点,充分挖掘高校、地方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校友企业家联盟等平台的“聚宝盆”效应,完善“里程碑”许可开发、发明人实施和专利公开许可等模式,进一步强化“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四大抓手,形成“学科-人才-支撑体系-科研”全链条大科技格局。
四是相关科技产业重点实验室呈集聚性布局。如黄埔区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聚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了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集聚了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超过3000家,覆盖基因检测、重组蛋白、细胞治疗、干细胞、组织工程、3D生物打印等六大领域,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营收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形成了研发在生物岛、中试在科学城、制造在知识城的产业空间的布局。
对策建议
围绕国家战略与广州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夯实科技创新的大平台。相比北京和上海等地,广州高水平科技平台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院所应继续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多落户广州,聚集创新资源,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广州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生态链建设,构建与广州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模式。要着力探索广州与在穗高校院所全要素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进面向产业发展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有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赋能广州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围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广州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屡开风气之先。高校院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培育基地,更应该率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特别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进一步完善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机制,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构筑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和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围绕新型交叉学科和产业领域,推动各产业之间深度合作和兼并重组。新材料、半导体、无人机等支持性技术已成为广州增强经营主体内生动力、释放强大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所在。高校院所应积极协助政府系统性调研梳理产业链图谱,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统筹协调支持经济创新的各项突破性制度和政策安排。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引领作用,以交叉学科发展为突破点,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广州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二次创业”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