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市棠下镇的小巷里的一幢小楼内,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中国历代民间民俗藏品。在这间两百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小到碗碟,大到木床,形形色色一应俱全。置身其中,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这个民间藏宝室——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的主人,就是雷伟亮。雷伟亮今年63岁,40多年来在岭南地区各地走街串巷,收藏各地民俗文化物品,是个名副其实的草根收藏家。他常说,收藏是让我们记着先辈们的生活。因此,在这间岭南民间民俗博物馆内,有许多反映先人事迹、记载先人生活的旧物品。适逢清明节,在这个缅怀逝者、慎终追远的时节,记者走进了这间展馆,探寻先辈们的事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于涛
血脉里蕴含红色基因
走进博物馆,迎面展墙最显眼的位置上摆放着一幅年轻女子的照片。雷伟亮告诉记者,照片中的女子是他的姨妈,是一名献身革命的烈士。在江门华侨博物馆,也有她的事迹介绍,她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原来,女子名为周悦琼,1930年生于印尼,牺牲时只有19岁。16岁时周悦琼跟随外公从印尼回到江门市棠下镇,1949年参加了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任雄狮连卫生员,同年6月8日,在收复江门鹤山金岗圩的战斗中牺牲,年仅19岁。
雷伟亮的收藏生涯,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外公喜欢收藏,从印尼回国后置办了不少古董字画,舅舅周煜南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高鹤游击队第一连政治指导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了革命事业,变卖了全部家产投身革命。雷伟亮小时候常常在外公家里发现一些小的古董物件,这些铜钱、玉佩成为他小时候的玩具。等他稍微年长一点,外婆常给他讲述当年家里的革命往事。原来,外公家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外婆经常要负责传送情报,护送党组织的同志进出香港等工作。外婆会把情报藏在发簪里,或者藏于小孩的尿布里,也因为穿着得体大方,从未引起过敌人的怀疑。偶遇盘查,外婆也能机智化解危机,他从小就是听着这些革命故事长大,这也为他日后大胆肯干、抓住时代机遇成为收藏家埋下伏笔。
16岁就开始走街串巷
雷伟亮受外公影响爱上收藏,从16岁就开始奔走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藏品极为丰富的岭南地区。“刚开始做民间藏品收购是为生计,收藏的物品转卖给广州、香港等地的收藏者,从中赚取差价。”雷伟亮说,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人生中的第一件藏品,那是花了几块钱收购的一个明代罐子。最后,这个罐子转手卖了几十块,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收入。雷伟亮说,那时是收藏的黄金时代,“根本没有假货”,一块小小的玉佩2块钱收购,转手就能卖个好价钱。
十年前,雷伟亮萌生出新的人生目标:创建一个民间民俗博物馆。如今博物馆已成立近十年,成为岭南地区知名的民俗博物馆,这里收藏了8万多件藏品,其中反映民间民俗特色的占了大半。在雷伟亮的众多藏品中,古人的衣食住行是他特别留意和用心的地方,记者在这个展厅见到了各个朝代成系列的瓷器、农耕用品及各个时期的服饰等。
记者看到,博物馆墙壁上挂着几十套朝廷以及民间服饰,其中一套五品官服尤为精美,令人惊叹。“这套服装是我十年前在梅州收购的,当我第一次见到也真的被震惊到。”提起收藏这件朝服的经历,雷伟亮依然很兴奋。这套朝服包括保存完整的官帽、顶戴花翎、官袍、马夹、朝靴等。石青色的朝服庄严肃穆,皮质朝靴下面还钉有铁质的防滑钉,前掌八颗,后掌六颗,像极了现代的足球鞋底的防滑垫。“每套朝服都有不同风格,不同等级的官员穿着不同样式的朝服,这在当时社会是十分讲究的。”雷伟亮说。
收到满意的宝贝开心得抱着睡觉
为更好地展示古人的生活风貌,雷伟亮还喜欢收藏日常生活用品,包括完整的唐代食用器皿、清代人日常饮食器皿等,小到碗碟,大到木床,展现出一幅自明清开始的岭南民间生活画卷。
馆内有一件镇馆之宝——宋代陶制谷仓。这个陶制谷仓高约60厘米,分为三层。“非常精美,又保存如此完好。”雷伟亮介绍,岭南地区不少地方,在先人去世后,以陶制谷仓作为陪葬品,在谷仓里放满稻谷,表示先人去世后仍会丰衣足食。雷伟亮介绍,谷仓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独特的盖子,是一个带坡顶的建筑,既是那个时代的民间谷仓外观,也表明先人去世后,仍可以居住上宽阔的房子。
“清代掏耳朵的用具,我有一整套。”雷伟亮表示,“虽然不值钱,但别人都没有。”收到心爱的宝贝,是雷伟亮最开心的事情。“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个珍稀物件,我连续两个晚上都抱着它睡觉。”雷伟亮笑着说。
收藏是雷伟亮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年中有两三个月他都会外出购买藏品,其余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馆里整理藏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子孙后代不忘祖辈们的生活。
记者发现,馆内收藏有一块明代新会知县林腾蛟石刻篆书。
雷伟亮介绍,千年古郡江门市新会古称冈州,曾与广州、潮州、端州并称“岭南四大古州”,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该石碑正是明代新会知县林腾蛟立,馆内的这块篆书石碑是林腾蛟对已故友人的事迹记述,石刻篆书为:明故任公希贤墓志铭。据说,几年前江西一名文物收藏家致电雷伟亮,聊天时说起自己收藏有林腾蛟的一块篆书石刻。专注民俗文化研究的雷伟亮立刻带领新会多名文史学者及鉴定师,驱车前往该村,反复对林腾蛟石刻篆书进行比较、对照,最后确认林腾蛟石刻篆书为真迹,于是收购回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