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文化学者马未都“出口就是满分作文”,有人说“马爷的演讲是浮躁的网络环境中的一股清流”。可见,好的演讲和说话,是语言与文学的范例,在表达思维、见解的同时,也展现了讲话者的个人魅力与风格。
马未都的新书《演讲与讲演》收入了他多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公开讲课或者演讲的内容。他以生动的案例和风趣的语言,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公开讲话的经验和技巧。“能说会写者,走向社会不仅占其优势,还占其风光。无论表现何种内容,语文的畅达都会使人出类拔萃,占得先机。”在马未都看来,“无论演讲还是讲演,真诚,是战胜一切的法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四个章节总结部分人生
《演讲与讲演》中“现实与实现”“学问与问学”“欢喜与喜欢”“观复与复观”四个章节,与书名形成呼应,呈现出马未都在生命成长、阅读治学、审美趣致、文化文明等领域的见解。马未都坦诚地表示:“这部集子,不能说代表我完整的人生,但至少是我一部分人生的总结,从二十多岁到如今七十岁,每十年一个心境的变化。我自己回头看,有些讲得很好,有些也有局限,局限是因为当时的经历和阅历不够……”
在“现实与实现”篇中,马未都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八字方针”——自信、坚强、认真、宽容,鼓励我们每个人练就强大的内心。那该如何度过人生坎坷呢?他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或者周围环境上,肯定会遇到坎儿。每个人内心中的坎坷一定是靠自己去战胜的,无论别人怎么帮你,你都需要自己迈过这道坎儿。如果你能够跨过这道坎儿,你的世界一定不是这样。所以古人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英雄’这个词是这么来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生活中的英雄。”
繁忙的工作之余,马未都还是一位兢兢业业的“铲屎官”。观复博物馆里的猫都是流浪猫,经过救助,很多猫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2023年11月,观复猫“二枪”——杨家枪、岳家枪相继去世,马未都提笔写下悼文《约架岳家枪》。他说:“看起来是我们在救助猫,实际上是猫在救助我们。”他认为,如果我们以“猫生”观察人生,人生便能多一分清醒。
背诵和知识积累都很重要
关于演讲和讲演的区别,马未都认为核心在于是否有准备的文稿。前者有文稿,“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后者没有文稿,在于随机应变。对于演讲来说,背诵是一个基本训练。他谈到古人学习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从5岁到15岁,叫诵读,就是背诵。第二个10年,从15岁到25岁,古人把这个阶段的读书称之为学贯,即背下来了后要学会贯通,交融,理解。第三个10年,从25岁到35岁,叫涉猎,读一些跟你学业无关的书。“所有读书的人一定要知道,要读一些和自己生活或者学业无关的书,这对你一生都是有好处的。”而这部分的积累对于讲演时的随机应变、出口成章是很有好处的。“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夫,但不是生背,而是你说到哪个问题的时候能张口出来,就是你的应用能力,这需要你慢慢去训练自己。”
他在书中还提及不少自己的人生经历。“看别人的人生,不见得非要学习什么,而是从中受到启发。一本书,能带来一点儿启发就行了。书里也没有那么多所谓干货,就看你能不能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那点儿干货。”
对话马未都
“面对公众说话,最重要的是真诚”
广州日报:新书叫《演讲与讲演》,请问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马未都:很多人很难区分演讲和讲演。什么叫演讲?“演”在前面,有台词儿,要有文稿准备。世界上的著名演讲,还有一些著名的获奖感言都是事先准备过文稿的,甚至是有人指导的:在哪儿怎么说,在哪需要停顿,所以它叫演讲,它具备了“演”的一个成分。文稿当然最好是自己写。在演讲的时候把握住节奏,把握住情感,让人家愿意去听。
讲演跟演讲不一样,它不需要文稿准备,只需要你的积累就够了。演讲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要及时跟每一个人沟通,要及时沟通,按相声的话叫现挂。
不管是演讲,还是讲演,首先你要知道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3分钟可以阐述很清楚的观点,十几分钟写出来大概四五千字,很多了。如果给你很长的时间,你就肆意表达。如果很短的时间,你就准确地表达你最想表达的观点就够了,不要做到面面俱到。
广州日报:正式演讲除了文稿准备很重要,还要注意什么?
马未都:在演讲中,除了文稿准备,还要注意情绪把控,你要学会表达,学会怎么跟人家亲近,学会怎么把一件事提到更高的高度以及把控现场的能力。有一年中央台做一个清明的节目,在清华大学录节目,礼堂1000多人,我们一进去化妆间里全是熟人,大家都在打招呼,没有陷入清明那个氛围中。编导跟我说,马老师,你第一个。他一捅我,我就上去了。1000多人在下面,我镇定了一下情绪,技术就开始起作用,我要去跟下面人沟通,眼神看一看,沟通一下。结果没等我眼神看见下面的人,俩探灯就打脸上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我这时候没有办法,只能对着两个巨亮的灯,对着近于盲区的空间,去讲述清明的主题。我立刻就把自己进入一个情境:我就想起了我爹,我四十几岁他就走了。我觉得有很多话跟他没说完,很多事也没有问他,他就匆匆地走了。所以我就对着那俩大探灯,等于自言自语,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大概三分钟以后,我就听见有人在底下轻轻地啜泣,我就知道我把事情说成了。
广州日报:您上台时紧张吗?如何克服紧张?
马未都:我见过上台的人嘴唇哆嗦的。我其实也这样。别人觉得我不紧张,我老说不是不紧张,是你没看出来。很多人就问我怎么能保证上台不紧张,我说装,装着不紧张就行了,装着装着它就变成真的了。有一回我跟濮存昕在后台备场,我跟他聊天,我说我怎么还是有紧张感,濮存昕说,好事,演员就怕没了紧张感,没了紧张感就会懈怠,你有紧张感是好事,你一上去反而状态很好。他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我现在遇到紧张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这句话,紧张是件好事。
广州日报:面对公众说话,最重要的是什么?
马未都:不管你是演讲还是讲演,第一条就是真诚。真诚是演讲的第一法宝。底下听众不一定知道你在讲瞎话,但是他一定能感受到你真不真诚,你不真诚,你的演讲就一定陷入失败。
第二是你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尤其讲演,是随机的,想到哪说到哪,你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第三个才是技巧,技巧有很多种。比如套个近乎,我一上来就问你晚饭吃了没有,这就是套近乎。但我们说话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让对方难过。说话的时候居高临下会让对方产生不适感。说话首先要尊重对方。
广州日报:说话和写作幽默感很重要,那如何培养幽默感呢?
马未都:幽默感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积累,很多时候你委婉地表达,就比直接表达多一份幽默感。幽默非常难拿捏,到目前为止,AI技术做不出来。它是一种感受。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不要硬去幽默。那怎么办?培养说话的逻辑性、严谨,这也是一个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