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深度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恋爱课

越来越多高校开设恋爱相关课程 心理咨询师:老师可鼓励学生多讨论

张慧琪

本文字数:3388

高校里的恋爱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图文无关,@视觉中国)

张婧

  近期,某高校开设的课程《爱情心理学》的部分课件内容被网友曝光后引发争议,不少人认为,该课件中包含的一些对性别有刻板印象的观点不应该出现在高校课堂里面。

  类似的恋爱心理课程进入公众视线已不是第一次,前有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讲座一座难求,不少学生“挂”窗听课;后有厦门大学开设的课程《爱情心理学》遭5000多人抢课,只有80名同学成功“上岸”。而此前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近年来,恋爱相关课程在高校里热度不减,围绕该课程的争议和讨论也不少。那么,大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恋爱课程?这些课程的初衷和设计是怎样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慧琪(除署名外)

  课程期待:

  谈恋爱是为了什么?大学生寻求启发

  每周三晚上,正在读大一的陈牧(化名)都会去学校开设的一门《两性心理学》课堂里“蹭课”。他自嘲自己是“母胎solo”(网络流行词,指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保持单身、没谈过恋爱的人),听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好奇,因为在他的受教育经历里,把“两性关系”放在台面上的,这门课还是第一个。

  课堂上,任课老师发布一个问卷调查让同学们填写,当填到“你为什么向往亲密关系”时,片刻思索后陈牧选择了“体验被爱的幸福”这个选项。

  这个问题也给陈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此前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亲密关系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到年纪就要经历”的事情。“身边的朋友都在谈恋爱,我就觉得这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从来没有思考过谈恋爱是为了什么。”

  任课老师随后公布了这个问卷的调查结果,在刚刚那道题里,选择“体验被爱的幸福”远比“体验真正地爱别人”多。看到这样子的选项统计,不少同学在课堂上会心一笑。

  “我们总是等着别人先迈出那一步,等着别人来爱自己。”任课老师指出了这个问题背后显示的“关系困局”。

  不只是陈牧有这样的困惑,夏唯晨(化名)在大学毕业之际结束了跟男友一年的感情。她同样不太确定自己开始这段感情的原因,当初也许只是在孤独的时候刚好有人跟自己表白,不懂拒绝的她就这样谈起了恋爱。

  回望这一年的感情,“内耗”占据了大多数时刻,她认为双方在沟通方面都有问题。“我生气的时候喜欢假装没生气,他如果猜不出来我就觉得他不够关心我;他生气的时候也喜欢自己闷在心里,可能积累到某一次大吵中他才会全部爆发出来。”

  类似的沟通问题阻碍着不少情侣开展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陈牧告诉记者,在那份课堂的问卷调查里,有一个“你为什么选择本门课程”的问题,很多同学都回答自己“不会聊天”“沟通困难”“交流与维系”“不知道另一个性别的想法”等。

  第一次上课给陈牧留下了很多启发性的思考,但在上了几次课后,他却觉得课堂内容已经开始有些“乏味”,但他称这是个人感受,因为身边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的评价都很高。“可能两性关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而且亲密关系本就是私人化的东西,我觉得课堂上的观点还是会有些笼统模糊。”

  夏唯晨的学校也有开设类似课程,那门课叫《恋爱心理学》,但她并没有去上,从她的视角来看,很多恋爱知识或者恋爱技巧都可以从跟朋友的交流中获取,甚至不如自己亲身去经历一次恋爱,尽管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经验。

  课程设计:

  “恋爱课”通常无关技巧 热度下莫夸大两性差异

  “恋爱课”热度不断,那么这门课程究竟想教授学生什么?

  事实上,“恋爱课”这样的表述更多是一种简化的理解和称呼,上过类似课程的诗诗认为,把一些课程当成恋爱课,是因为很多同学把这类课程跟“恋爱技能”“搭讪技巧”联系起来,以为这些课程能帮助他们“脱单”。

  但诗诗觉得这窄化了一些课程设计的初衷。比如陈牧在上第一节《两性心理学》课程的时候,任课老师也曾跟选课的同学说过“如果想要来这里学习恋爱技术,或者等着被传授恋爱秘笈,可能期待会落空”。

  而各高校在实践中尽管对“恋爱课”也有不同侧重,但几乎都跟所谓的“搭讪技巧”无关。记者观察到,有的高校将“恋爱课”归属于心理学范畴,有的高校则归属到哲学范畴,还有的高校将其归属到思政课范畴里。

  如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生活中的心理学》,其中单独有一节《恋爱与婚姻》的课;中国矿业大学的选修课《恋爱心理学》则侧重理论讲解,梳理了从柏拉图到苏格拉底时期的爱情观。

  此外,上“恋爱课”有关课程的老师学术背景也各不相同,记者查询了解到,相关课程更多的还是由心理学或者哲学背景的学者来设计课程,甚至还有中文系背景学者,其授课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比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开设的《梁老师的爱情课》讲座则是从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切入去理解爱情。有网友上完该课收获颇深,评论道:“梁老师讲的是爱情,有时又不单单是爱情。佩服老师引经据典的讲解,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爱情,更令人尊敬的是老师能从作品中领悟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各自的良善。”该课程受到了不少好评。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凤池表示,恋爱课在开设前还是得先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去设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婧曾在高校里兼职心理咨询师,她观察到,在前来咨询恋爱关系的同学里,最核心的还是恋爱关系的确认,以及在关系中如何沟通的困惑。

  而在“恋爱课”热度背后也有一些质疑声。诗诗觉得,有的课程有夸大两性之间差异的嫌疑,比如近期被大众热议的“恋爱课件”中就有一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观点。

  尽管从业多年,张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曾经有过疑惑:两性的差异到底是不是被放大了?她认为,在本质上,男女之间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更多,但在实际接触中,可能人们首先接触注意到的是一些差异,所以也需要我们先去看清楚这些差异。“其实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先要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它只是一个入门的东西,了解差异是为了后续更好地沟通,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其实男女都是渴望爱、渴望尊重、渴望欣赏的。”

  课程思考:

  恋爱课堂不应给“定式” 应更鼓励学生讨论

  对于“恋爱课”的期待和标准,不同人有不同想法。

  如今除了高校在积极“实践”恋爱相关课程外,有的商家也瞄准了“恋爱课”这笔生意,相关的“恋爱技巧”课程广告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中。

  对此张婧觉得,高校的恋爱课程更多应当偏向一种沟通或者理解爱情的课程,而不是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我觉得不应该给大学生一些定式的东西,课程应该更多的是让大家去讨论,‘爱情’两个字听上去好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点什么,但其实当我们去讨论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对它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这种课堂应该是更允许大家去讨论发言,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告诉你什么才是对的。”

  讨论的确能让参与者更加沉浸去思考问题。陈牧在第一次课上尽管没有参与讨论,但他认为任课老师本身设计的问卷也让他相当于参与了一次“云讨论”,所以对这门课感受比较深。

  张婧目前在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担任高级咨询师,在她接触的学生案例里,很多大学生也受过很好的教育,在道理和理论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但当真正进入恋爱关系后,他们本能地会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满足的那些情感需求投射到恋爱关系里,这可能就会使得这份关系变得过于沉重。

  “如何去倾听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实现真正的沟通,这些其实都需要花精力去学习。”张婧说。

  目前,陈牧还是决定继续去“蹭”这堂《两性心理学》,他蛮喜欢任课老师近期课堂上分享的一张图片:在悬崖边,男人拉住快要掉下的女人,拉上来后两人却在互相抱怨,因为在他们各自的视角里,男人不知道悬崖下方还有一条蛇,女人也不知道当时上面有一块石头压着男人的背。陈牧觉得,这节课给他最大的启发在于,不管是什么性别,人总是容易“困”在自己的视角里,在与人沟通交往方面,他仍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学生家长: 盼“恋爱课”能帮孩子树立正确恋爱观

  事实上,“恋爱课”火爆的背后,更多也是大众渴求对于人际沟通、男女关系处理有一个健康良好的讨论空间,而不只是泛泛而谈。

  除了学生和老师在关注恋爱课程外,不少家长也参与到这场讨论中。黄立(化名)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她最初在网上听到恋爱课程的信息时先是有些排斥,“光听名字,以为是专门找对象的课程。”

  后来黄立发现,恋爱课程更多的是在探讨两性的关系和沟通,于是她开始鼓励女儿去主动学习有关课程,她认为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女儿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学习都是好事,其实不一定要等到上大学才开恋爱课程,高中阶段也可以开设,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很重要。”黄立补充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深度 A13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恋爱课 张慧琪2024-04-01 2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