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广东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们有信心有底气。”3月2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广东的声音让人倍感振奋。经济大省挑大梁,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如何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的路径是什么?让我们用两组辩证关系,来透视这场新闻发布会上交出的“广东答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把握“稳”与“进”
“稳”是大局,是基础。从经济大盘来看,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外贸大省。据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去年广东GDP突破13万亿元,占全国的1/10,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在经济承压的当下,广东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实属不易。
不仅如此,广东还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增长5%”。根据发展规律,当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达到一定阶段后,很难再保持起飞阶段时的高速。“稳住”就是贡献,“稳中有进”更是担当。广东勇挑大梁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一是增长的投资。会上透露,去年,广东全省工业投资增长22.2%,已经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今年,广东安排1万亿元的省重点建设项目、超过3200亿元的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55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同时还储备了一大批优质项目。
二是活跃的市场。去年,广东经营主体净增172.8万户、总量达到18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净增111万户,总量突破1000万户;企业780万户,占全国1/7。
三是畅旺的人气。目前,在粤实有人口超过1.5亿人。去年,全省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950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今年春节期间,广东接待游客7607万人次,增长68%,实现旅游收入694亿元,增长160%。
如何发挥好广东项目优、市场大、人气旺的优势?“进”的方向,尤为关键。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工厂。近年来,广东制造业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成为广东经济之“进”的重要动能。发布会透露,在去年推动超93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超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广东今年将再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把握“质”与“量”
“大块头”不仅要有大担当,也承担着为高质量发展“打样”的任务。如何统筹谋划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把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努力“再造一个新广东”。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的答案是:一靠创新、二靠产业。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这是广东的鲜明特色。会上用“4个90%”来总结: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科创画卷中,不仅有龙头企业“大如明月”,也要助中小企业“群星闪耀”。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广东正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位于广州天河的中国赛宝实验室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创建了新能源汽车中试平台,这家公共服务机构可对即将上市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和评估,开展大规模测试验证。
产业方面,广东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新”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低空经济就是典型案例。
研发起步早,发展成果丰。目前,广东消费级无人机全国占比约90%、全球占比超过70%。今年2月,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的电动“空中的士”在广东首飞,深圳到珠海从空中只需要20分钟左右,较2小时45分钟的行车时间大大缩短。会上透露,2026年,广东有望正式开启载人飞行,这将催生一个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