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科技创新“变量”向高质量发展“增量”转化?《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以五大维度20个指标来“量化”描画广州科技创新进程。《报告》显示,广州近年创新发展水平提升明显,5大维度指标表现亮眼,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显示出广州不断强化其科研城市实力,并持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趋势。(3月28日《广州日报》)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勾勒广州科技创新“图谱”的这五大维度聚焦于何处?环顾当下,决定未来科技与产业竞争的胜负手是什么?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区域创新能力。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大型科学仪器、搭建产业与企业家联盟、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开展产业链跨区域协作、创新要素精准对接、跨区域联合授信,区域创新协同实践生龙活虎、成效明显。譬如,根据相关分析,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自2018年以来的年均增幅达到了11.17%,不断深化的区域创新能力已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和关键路径。无论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还是产业体系布局,长三角近年来都跑出了“加速度”。
为什么各地都在竞相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原因就在于,当创新要素形成高密度集聚的“场效应”,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才会最大限度释放创新的爆发力。研究显示,当前,全球要素规模缩减、流动趋缓,产业空间布局逐渐多元化、分散化。区域成为国际城市稳定发展的基石,城市群多点枢纽网络化布局加剧。在这种态势下,广州更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以创新赢得新的生机和希望。
从《报告》来看,近年来,广州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不断加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升级。譬如,在科学发现维度上,2023年广州13所高校的13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国第四。这说明广州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区域创新潜力持续释放。在技术发明维度上,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38.07件增加至2022年的62.85件。这说明广州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正在显现出成效,区域创造新产品或新技术的能力在增强。
放眼未来,广州如何寻求区域创新“能力进阶”的通道?答案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最优发展环境,力求区域创新协同“最大公约数”,不断激发和释放区域创新“场效应”。譬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区域内创新组织、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期待广州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发明量质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