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沙丘》曾被认为是“不可能改编的小说”,直到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出手。与多数好莱坞大片“直给”的那种“爽感”截然不同。这样一部高门槛的影片,有不少影迷对改编相当满意,认为这是“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也有观众认为其“沉闷”“笨重”“看不懂”。
然而,光是那份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达力,就足以说服人们走进电影院。
丹尼斯·维伦纽瓦,曾经拍过《降临》《银翼杀手》,是好莱坞最具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之一。
他在《沙丘》系列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挑战并拓展了史诗故事的边界。先锋性的审美及“细节控”的用心,是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杀手锏”。
维伦纽瓦曾坦言自己不喜欢台词,在他看来,声音和影像才是电影的力量。在《沙丘2》里,这一理念被贯彻得更为彻底。
延续了前作的宏伟壮丽,《沙丘2》在画面设计、视听语言等方面的设计再上一个新高度:辽阔无垠的沙漠,沙虫血盆大口呑噬一切,庞然飞船从天而降,堪称巨物美学的巅峰之作。配合上汉斯·季默的恢宏之音,强烈的视觉张力动人心魄,透露着一种震撼人心的燃爽和感动又悲伤的命运之美。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茫茫沙海下穿梭的神秘沙虫,第一部电影里只见其嘴不见其身,一直保持其神秘。到了这一部里露出全貌,其召唤装置的设计,更是被网友笑称为“滴滴打虫”。然而,当主角保罗第一次骑上沙虫,还是让无数观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意味着作为保罗不仅征服了巨大的“沙漠之王”,也背负起了弗雷曼人的寄托与希望,正式开启了自我觉醒。据悉,这一高光情节,是全片拍摄制作最复杂的场景。提莫西·查拉梅在受访中深深记得这是“第62场戏,沙虫的段落,拍摄历时三个月。”
影片在颜色的使用上也比第一部更加极致,反派人物菲德-罗萨·哈克南的出场和竞技场角斗的段落都采用了独特的黑白影像。这一设计将角色的冷血和残酷表现得更为直接。半透明的皮肤和深邃的眼睛,犹如爬行动物般的肢体动作,尽显菲德-罗萨扭曲的心态,令无数在大银幕前亲身感受的观众大呼毛骨悚然。
实际上,这段画面的“黑白”并非后期调色,而是采用红外线摄影机实拍,这么拍的“后果”是如果后悔了也没有回头路。但维伦纽瓦充分利用了电影多维度的技术手段,成就了全片最具风格化的一场戏份,是一次具有魄力的决定。
总体而言,《沙丘》是一部真正为影院而生的电影,对于追求电影视听极致体验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必须在电影院才得以完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