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锚定目标不放松,笃行实干开新局。3月21日下午,广州市召开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重点任务。
2023年,广州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广州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获批全国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入选2022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做法取得扎实成效,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可、表扬;全市卫生健康服务力量更加壮大,各项居民健康指标持续向好。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斌在会上表示,将以建设健康广州为新时代广州卫生健康事业的目标,以十二年为时间轴,锚定长期、中期、年度各项工作指标和目标笃行实干,为再造新广州扛起卫健担当。
文/伍仞
启动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
鼓励创新药械在联盟内首试首用
会上,由广州地区18家医院组建的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启动。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端华用“统筹、协同、赋能”来概括建立的目的和作用:统筹省部属及市属优质医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源;联盟内部医院之间,卫健、财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与企业和其他产学研机构之间协同,赋能联盟内医院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应用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期到2028年底,联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联盟内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科研转化合作机制逐步完善,科研转化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联盟药械临床试验水平显著提升。
据悉,将广州地区省部属医院纳入,是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的一大亮点,目的是更好地发挥省部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对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撑作用,并且引领和带动市属医院在临床科研转化方面快速发展。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将推动联盟医院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建立统一的区域伦理审查平台和联盟医院内伦理互认机制,在管理、考核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制约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的问题;同时,鼓励生物医药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在联盟内首试首用,争取国家、省有关细胞、基因治疗等先进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试点。
“我们还会通过考核、奖励、容错等工作机制,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周端华说。据悉,为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参与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联盟对临床试验研究者及相关人员在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比例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开展和承接临床研究的医护人员在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将临床研究工作情况纳入职称评定和人才评优工作业绩评价的内容。此外,联盟内医院允许入股科技公司,非行政职务科研人员持股参与药械研发。各医院也将按照一定比例配备院内科技创新专项经费。
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南沙拓展
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提质扩面
过去一年,广州建平台、促协同,高规格打造宜居宜业健康湾区。目前,广州已有9家医疗机构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21品规药品、17品规医疗器械获批内地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成为境外医疗保险结算定点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还获得了“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首批认证评审资格。
今年,广州将以“建设一批、补充一批、孵化一批”方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南沙拓展,加快推进市妇儿中心南沙院区等南沙高水平医院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南沙区内医疗机构的硬件、软件配置,全力支持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或区域临床中心落户南沙。
近期,中山一院、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首批名单。据悉,广州今年将以香港“长者医疗券”为切入点,争取扩大“长者医疗券”在广州的使用范围,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提质扩面,促进急需药械引入品种和惠及人数“双提升”,鼓励指定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提高药械可及性。
广州还将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南沙投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港澳在南沙办医行医的审批程序;推进南沙医疗机构与港澳医疗机构合作,支持广州地区各大中医医院加强与香港首间中医医院间的合作交流,建立定期互访机制;探索与港澳医疗机构间非危急重症患者跨境“一对一”点对点转运服务。
大湾区内的“一老一小”同样受到关注。广州鼓励港澳企业和个人在南沙开办托育机构,支持南沙创建适应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今年至少打造一家面向港澳居民的医养结合示范点,便利港澳居民在穗享受老年健康服务。
更多高水平医疗服务来到家门口
新建60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
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个“院士项目惠民工程”已取得实质进展。而今年,更多高水平医疗服务将会来到广州居民“家门口”——“广州市临床重大高新技术社会服务工程”被纳入全市卫生健康重点工程之一,将评估遴选一批成效显著、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临床医疗技术,通过技术下沉、对口帮扶、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形式,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过去一年,广州攀高峰、厚基础,高标准打造广州医疗特色优势。全市去年新增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5个广州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打造281项临床高新、重大、特色技术,开展10项中医药临床核心技术和30项特色诊疗技术。
今年,广州继续巩固医疗中心地位,全力推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东国际医学中心和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推进委属医疗机构高水平特色医院三年行动计划(1+9项目);并将启动广州市重大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建设,加强15个临床医学研究所建设,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30项中西医协同临床重大创新技术研究和中医药核心技术和特色技术建设,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基层医疗方面,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落实“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紧密型镇村一体化机构覆盖率有望达85%,力争超过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
据了解,今年广州还将继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新建60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20个旗舰中医馆,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并将持续推动广州市针灸医院“1+N”体系高质量发展,开展25项广州市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布局并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
打造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广州模式”
力争实现国家卫生镇、市卫生村全覆盖
过去一年,广州建体系、优机制,高标准夯实公共卫生工作基础。“五好”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全面推进,引导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统筹协调、整合力量的平台优势,在传染病防控、爱国卫生、健康促进、基本公卫服务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进展顺利,市疾控中心推进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5家市级区域疾控中心实验室初步建成,联合中山大学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民卫生应急素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建设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
今年,广州将持续推进全市“五好”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强化区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职责,将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纳入镇(街)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平台,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五好”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打造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广州模式”。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推动66个市卫生村申报省卫生村,力争2024年实现国家卫生镇、市卫生村全覆盖。深化疾控体系建设,按期高质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和各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继续实施市区人才双向交流“选苗育苗”计划。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支持南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进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及市应急医院建设;进一步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加强区级队伍建设,调整优化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持续开展卫生应急“五进”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和全民卫生应急素养。
18家研究型医院联盟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数说
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接入303家医疗卫生机构,“广州健康通”可提供30多项便民惠民服务。
1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紧密型镇村一体化管理机构已达77.88%。
建立140个三级名中医工作室,为基层培养继承人近300名。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