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罗丹、林遥轩
又是一年春风拂山岗。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南岭群山中“见缝插针”般开辟的片片田畴间也开始沸腾起来。农人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身披满带着湿气的薄雾,身影在田野上穿梭忙碌,仿佛在晨曦中翩翩起舞。3月10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二月朝”开耕节活动在游溪镇瑶客共生广场举行。
开启春耕第一犁
“二月朝”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朝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朝节体现的是瑶族一年中农耕的生产周期:“二月开耕,十月丰收。”农历二月初一这天,瑶民家家户户做糍粑饱餐一顿后,扶老携幼带上糍粑抛到田野上,祭拜大自然和各种鸟类,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有趣的是,这一天又被当地人称之为“禾必”(麻雀)节、“封鸟咀”节。其意为新的一年要开耕了,为使种下去的庄稼不受鸟类的糟蹋,故要用糍粑将鸟嘴“封住”。
活动当天,在旷野春色里,瑶族“师爷歌姆”开启开耕祭祀仪式后,将“农家一宝”耕牛带到田里犁地,开启春耕第一犁,寓意一年最重要的春耕正式开启。这是阳春三月南岭山下最美丽却也是最具仪式感的一段时光。斜风细雨,远山如黛。一田一牛一人,蓑衣斗笠。这样的画面铺陈于天地中,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就是一幅绝美的田园山水画。农户们挥动着牛鞭,手扶着的犁耙尖插入泥土,大块大块新翻出来的泥土黑黝黝,湿漉漉。沉睡了一整个冬季的田野,大口呼吸着春的气息。牛在头,犁在中间,人随后,一圈一圈往复回转,牵引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庄走向希望的未来。
加强瑶汉民族交流
当地群众还通过非遗巡游展示的形式,组成了瑶族“师爷歌姆队”、舞龙队、瑶舞队、农耕道具队、瑶族服饰队、舞春牛队走向田间地头,用欢快的舞姿,特色的歌声,在原生态民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唤醒”四野。
在瑶族山歌对唱环节,瑶族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新容、省级传承人赵才付、县级传承人邓香英等在场献艺。这些“歌姆歌王”以即兴对唱的方式为群众献上原生态的山歌,时而高亢明亮,时而悠扬婉转,为这个诗意的春日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息。
活动现场还设立了乳源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区,集中展示瑶族刺绣元素的衣帽服饰、首饰、吉祥物、围巾包包、工艺摆件等,展现乳源非遗活化利用新成果。同时,烟熏腊肉、瑶家苦爽酒、瑶山茶、八十九盘王刀、乳源三宝等具有乳源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也进行了集中展示。乳源县文广旅体局表示,将以瑶族“二月朝”这一瑶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加强瑶汉民族交流,促进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让瑶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据介绍,乳源瑶族自称“勉”,属中国瑶族四大支系之一的盘瑶支系,形成了多种文化形态独立发展又互为贯穿的“过山瑶”文化。2019年11月,《广东省瑶族文化(乳源)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管理时长为10年,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过山瑶”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设立的特定区域。
乳源县通过举办非遗少年说、少年写、少年画以及开展瑶山题材、非遗题材的文化艺术创作,推出《瑶花花开》《瑶绣谣》等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以及在学校推广的长鼓操,在学校开设瑶绣、瑶舞、瑶歌瑶语课程,让瑶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立足世界过山瑶之乡的文化方位,该县积极孵化培育瑶族歌舞、瑶族刺绣、瑶族医药等特色产业,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瑶”文化和“瑶”经济协同发展。该县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过山瑶文化研究中心、瑶医药发展中心,扶持民间团体传承保护瑶族文化。当地还发挥瑶族刺绣工作站的共建优势以及非遗文创孵化基地的资源优势,促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