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亮剑》里,主角李云龙曾是个大别山篾匠。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多人对篾匠并不了解,但在几十年前,篾匠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门在中国至少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手艺,曾一度淡出历史舞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市场再次兴盛了起来,篾制工艺品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李文幸
竹篾手艺再获青睐
粤西北的山区生长有不少竹子,这为竹制品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肇庆市怀集县大岗镇谭砂村的竹编小有名气,享有“盒箩编织之乡”的美誉。当地村民编织的盒箩竹器制品,历史悠久、样式古朴典雅,深受四里八乡百姓的青睐,竹编手艺也成为村里老篾匠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通往大岗镇省道388线公路边一家房屋地坪上,老篾匠李欢余正在编织盒箩竹制品,只见约三米长的篾丝在他手中上下飞舞,经过多次交叉缠绕、腾挪翻转,一件细密均匀、精巧结实的竹盒箩就慢慢成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乡村祠堂、祖居厅屋进行翻修重建,人们在进宅入伙、乔迁喜庆、嫁娶婚庆以及一些传统节日中,更重视民俗仪式,盒箩竹制品又开始受欢迎。”现在李欢余每个月编织三四对盒箩出售,每对售价600元。李欢余欣喜地告诉记者,“除了大岗镇本地人喜欢用竹盒箩外,近邻的梁村镇、桥头镇、岗坪镇以及远处的马宁镇、冷坑镇、封开长安、广西贺州等地的一些用户和商贩,也慕名到我这里购买这些竹盒箩。让我们老篾匠既有了一点收入,又丰富了老年生活。”
全手工操作 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李欢余现年70岁,是谭砂村700多人中的一员,也是该村的十多位篾匠之一。他十五六岁就跟父亲学习盒箩竹编手艺,已经编织了五十多年。
“在谭砂村,基本家家户户都会编织盒箩手艺,最辉煌的时光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李欢余介绍,那个时候很多家庭用具和农具,诸如用来装稻谷的竹箩筐、用来装菜的竹篮子、用来装鸡用的竹鸡笼等都是竹制品,篾匠每天忙得团团转。
20世纪80年代中期,塑料制品出现,使得竹器编织市场日渐式微。李欢余转行做了收购大头龟的生意,后又从事废旧物品收购。直至2022年9月,他看到盒箩编织商机重现,就开始重操旧业,拿起篾刀砍竹编织。平日里,他也应客户要求,修补破损的箩身、箩盖,或更换折断开裂的提手、箩脚,以赚取加工费。
“编织盒箩的上乘用料是青皮竹和吊丝竹。青皮竹有韧性,方便编织。吊丝竹柔软节疏,方便烘焙弯曲和穿插用作盒箩提手。而绑定扎紧箩盖和箩口边缘的绳线,则需要一种细小柔韧的白草藤来缠绕绑扎才能经久耐用,而这种草藤得上山采摘或集市购买。”李欢余说,“盒箩编织看似简单,其实也较繁琐的。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刮篾(丝)、起底、固边、编篾、锁口、绕脚、扦把手等,全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
记者看到,李欢余拿起一根碗口粗的竹子,用篾刀砍开一个裂口,接着一只手按压竹子,一只手扭转竹子,手脚刀紧密配合,随着啪啪的一声声脆响,整个竹子马上裂开成匀称的两半,接着他动作娴熟地用刀依次剖开几条粗细均匀篾条,然后再根据编织不同部位的需要,进行劈片、剖篾、刮篾、削丝,魔术般地变成粗细均匀的篾丝、厚薄分明的篾片,最后用这些篾丝编织箩身、篾片编织箩盖。
“篾丝、篾片的质量决定成品的精细程度,一件精美实用的篾制品,篾丝、篾片一定是粗细均匀的。”李欢余说,竹子砍回家,要以最快的速度砍成竹条,如果放置的时间超过七八天,就根本削不出篾条。
出路
注入年轻血液成立合作社
62岁的李奀余也是一位盒箩编织户,记者在他家看到,墙上悬挂着一圈圈已刮削好的篾丝,光滑而精致,角落里摆放着火烤压成形的篾片,编成半成品的箩底、箩身、箩盖等,杂而不乱。屋内一角堆放着篾刀、锯、刮刀等工具,这些工具手握处都磨得光滑锃亮,已陪伴了李奀余多年。“家里的两亩责任田全部出租给农业公司种水稻,子女外出务工,妻子牧养一头母牛产犊和一些鸡鸭,现在和我专业编织盒箩。”李奀余说,编织好后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收购。
谭砂村的竹编盒箩编制细腻、样式古朴又结实耐用。冷坑镇商贩郭先生说,谭砂村的竹编盒箩有两道独特编织工艺细节,即箩脚与箩底以竹片连体盘缠圈绕编织、箩盖口沿以草藤绕扎,使得盒箩结实牢靠,不易松动。
古老的盒箩竹制品又有了市场,李欢余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有一些担忧:“全村还在坚守编织的篾匠只剩下十个了,我们的子孙都嫌竹艺这门指尖上的手艺太辛苦,赚钱少,都不愿意学。我不想这门手艺后继无人,愿意免费授徒,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如愿。”
如何挖掘本村盒箩竹器编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加快竹器编织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该村负责人表示,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计划成立竹器编织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款式。同时,还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竹器编织这一行业中来,为这一古老行业注入新的血液。此外,还要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走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将当地盒箩传统竹器编织产品推向市场,远销省内外甚至走出国门,铺就村民的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