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一些老年人对观看短视频或直播越来越“上头”——老人深夜戴着老花镜,捧着手机刷上数小时的短视频已不少见。但这也引发了一些家庭矛盾:有老人在直播间被诱导消费,对主播深信不疑,大方打赏,儿女告诉父母有些主播是在“演戏”,他们甚至要和儿女翻脸。
记者调查发现,老年人沉迷观看短视频或直播,不仅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隐患,更给他们的财产安全带来风险。如今有关部门及民间反诈志愿者也一直在行动,试图帮助这部分老人摆脱“短视频依赖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黄明玉、祝明月(除署名外)
一年打赏“干儿子”5万多元
被劝阻后老人不惜和女儿翻脸
“有个主播就是放着别人的歌跟着唱,然后对着镜头跳几个舞蹈动作,毫无美感,而且脸一看就是经过滤镜高度美颜的,但我妈就是喜欢,真的搞不懂。”这是市民吴琳(化名)对她母亲“钟爱”的一位男主播的描述。
吴琳的母亲今年68岁。在吴琳印象中,母亲这个兴趣是从2021年开始的,当时她在几位老友的“指导”下开始刷短视频。起初,吴琳对于母亲看短视频是支持的,因为母亲一个人住,能使用智能手机并从中找到乐趣,这可以让母亲的退休生活不那么枯燥,哪怕知道母亲会给自己喜欢的主播打赏一些小礼物,她也并不反对。
但随后,母亲在多个直播间的“等级”越来越高,给主播打赏礼物的频次也越来越密,这才引起了吴琳的警觉。今年春节期间,吴琳回家探望母亲时,母亲主动提出手头没钱用了,需要她“孝敬”自己一些,这让吴琳感到有些意外。“母亲退休前在一家民企上班,一个月退休金有4000多元,我仔细询问母亲把钱花到哪里去了,她说把钱都拿去存银行做投资了。我后来拿着她的身份证到银行查流水发现,她根本没把钱拿去做投资。”
吴琳随后在短视频平台查询母亲的打赏记录时,发现她过去一年内打赏了多位主播合计5万多元。吴琳联系了母亲打赏的平台,平台表示打赏行为是母亲自愿的,钱不可能退还。
吴琳告诉记者,母亲经常“追”的都是几位长相俊朗的年轻主播。因为经常打赏,这些主播在直播间里还亲切称呼母亲为“干妈”。“我感觉,这些主播一叫‘干妈’,说几句暖心话,母亲就心软了。她宁可信主播也不信我这个亲女儿。”而当吴琳劝阻母亲别再打赏时,母亲却完全听不进去,还和她翻脸。“母亲说‘你不对我好,还不允许别人对我好吗?’”
当母亲说出这番话时吴琳才意识到,正是因为平时自己对母亲缺乏关爱,才让这些网络主播有了可乘之机。吴琳说,直播间的主播都有一套话术,会以殷勤、亲切的口吻与老年人套近乎,让老人感到被关心,从而“破防”打赏。而她母亲却恰恰对主播的这种套路没有招架之力。“我母亲说‘主播就像亲人一样关心我,我高兴’。”无奈之下,吴琳只好将母亲的银行卡和短视频平台的打赏功能解绑,并将母亲的身份证收起来。也因为这事,她和母亲的关系变得很僵。
沉迷网络理财和打赏主播
养老院老人银行卡“被盗”后报警
对于像吴琳母亲这样沉迷于打赏主播的老人,长期从事社区反诈宣传的退休民警吴志刚并不陌生。“现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形式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必须加强对老年人的反诈骗宣传,尤其有了智能手机后,很多老人喜欢刷短视频,甚至沉迷于给网红主播打赏、送礼,这成为几年来我们反诈宣传的新领域。”
不久前,吴志刚接到一位养老院老人的求助,对方表示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不见了。吴志刚到养老院了解情况时,这位70多岁的老人梅姨(化名)告诉他,“偷”自己银行卡和身份证的正是自己儿子,吴志刚认为这当中必有隐情。
随后他联系老人儿子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原来,梅姨3年前老伴离世后住进养老院,每个月费用5000多元,由两个儿子分担。梅姨退休前是做财务工作的,对投资理财很有兴趣。几年前她用手机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个链接,称有一款理财产品每年收益率能达到20%以上,她看到后十分高兴。最初,她购买了几千元这款理财产品时,的确有较高的“回报”,但后来当她将更多资金投入其中时,非但没有“回报”,反而开始亏损。但梅姨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骗局,还以为是“正常亏损”。除此之外,梅姨还沉迷于给网红主播打赏。据她儿子介绍,过去两年间母亲给主播的打赏就有几万元。因为老人对网络不熟悉,无法区分虚拟礼物和现实货币之间的界限,她误以为自己只是消费了一些虚拟商品,殊不知每次打赏都是在花“真金白银”。尽管老人退休金不高,打赏时却“大手大脚”,从19.9元的“鲜花”到200多元的“火箭”,老人看直播时一高兴就忍不住打赏。
为了制止母亲继续在网上“理财”和打赏,儿子先是没收了她的手机,这让老人非常生气,无奈的儿子只好把手机还给了母亲。但为了制止母亲继续在短视频平台无休止地花钱,儿子只好“偷走”母亲的银行卡和身份证。
得知真实情况后,吴志刚多次和老人聊天谈心。“我告诉她,这种诱导老人网络理财或打赏的行为实际上是骗局。如果沉迷其中,可能最后养老金都会被骗得分文不剩。”因为吴志刚的特殊身份,梅姨才相信了他的话。
情感主播卖惨+带货
老人错把苦情戏当真慷慨下单
“卖惨坑老、苦情戏坑老的套路其实已经不新鲜了,但还是经常有老人上当。我们经常到社区做针对老年人的反诈骗宣传工作,但还是能发现这种利用老人同情心来诱导老人花钱的骗局。”天河区反诈志愿者江波介绍,除了保健品诈骗和投资理财诈骗,通过短视频平台诱导老人消费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比如通过短视频“导演”苦情戏,就是老人经常容易“踩坑”的地方。
今年1月,市民刘先生向江波求助:“我妈好像被这些情感主播迷住了似的,他们说什么她就相信什么,有时我明显看出来主播在编故事,但我妈却深信不疑,多次花钱买他们推荐的产品。”
刘先生的母亲张姨今年60多岁,平时喜欢看一些情感类直播,大概内容就是调解家长里短、介绍家庭遭遇之类的,张姨看这类直播时很容易被感动,经常在直播间下单购物。有一次,张姨在直播间中遇到一位熟悉的主播,称自己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30万元手术费,并表示自己正在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来筹集医疗费。看着这位主播声泪俱下的样子,张姨十分同情,当即就买下了5000多元的“老年高钙奶粉”。一年多下来,张姨频频被各种苦情戏打动,光买货就花了2万多元。江波随后上门做张姨的思想工作,告诉她这些主播所说的话都是为了诱导老人购买产品,但老人却将信将疑。
江波表示,直播中的苦情戏都是有“套路”的,一般是故事表演+带货。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主播先经营人设,然后编造剧本演苦情戏,说自己家中遭遇变故,以此吸引老年人关注,顺势兜售产品;第二种则是主播打着“大爱”的幌子,编造一个看似真实的故事,比如某位母亲的孩子得了重病需要筹集款项,然后自己准备将全部卖货收入捐赠给病童母亲。“他们通过声泪俱下的表演,确实会有感染力,不少老人看得很投入,一冲动就会下单。”
江波介绍,这类“卖惨坑老”骗局往往有几个特点:一是直播间兜售产品价格虚高;二是目标受众明确。抓住老年人同情心强、辨别力低的特点,诱导他们把苦情戏当成真人真事,慷慨解囊;三是迷惑性强。不少“卖惨坑老”的短视频真假难辨,并且主播们一口一个“家人”对老人发动情感攻势,亲切的称呼很容易引发老人的共鸣。而当老年人家属要求退款时,平台通常会以“老年人自主下单”为由拒绝。
微短剧也“坑老”
老人追剧时不知不觉就自动续费
江波还介绍,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微短剧也让不少老人“上头”,有的老人为了追剧,每年光充值就花费数千元,这也是值得关注的新现象。他告诉记者,老人之所以会对微短剧上瘾,一开始往往是被刷屏的短视频推广所吸引,一旦点开就会成为“精准营销对象”,被诱导消费。
春节期间,上班族小冉无意间注意到母亲的手机弹出一条自动扣款28.8元的短信通知,她询问后得知,这笔扣款源自微短剧付费。尽管不少微短剧只用付费数十元,但小冉查阅扣费记录发现,母亲过去一年在观看微短剧方面已经充值消费了6000多元,由于母亲开通了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很多订单都是自动扣款。小冉试图追回这些费用,但都没有成功。
“不少微短剧都在剧集下方用很小的字眼标注着‘解锁下一集’,并自动勾选。老人如果不注意或者眼神不好,就会默认自动授权解锁,也就会不间断地充值,很多老人对这类诱导消费毫无警觉,也不知道如何关闭这一功能。”江波说。
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
建议平台设置“长者模式”防沉迷
吴志刚退休前担任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兴华派出所二级高级警长。从2018年起,他便组织带领一支百人辅警队伍,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开展反诈骗宣传,其中针对老人的反诈宣传是工作重点之一。
吴志刚表示,短视频平台“坑老”以及老年人沉迷打赏恰恰表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我们要为老年群体打造更多丰富的社交产品,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渠道,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起捷表示,现在部分平台的确存在将老人作为精准营销对象的情况。主播们利用话术打亲情牌,营造特殊人设,从而引发老年人的同情。他分析,老年人容易被诱导打赏,既是因为他们愿意为“找到情感寄托”而付费,也是因为他们内心孤独。“一些直播满足老年人们的情感需求,从而获得其关注、互动甚至打赏,这也反映了老年人需要更多关爱。”
杨起捷表示,对于老年用户,目前短视频平台缺乏类似“青少年模式”的预防机制。实际上,很多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判断能力较差,容易冲动消费及非理性打赏。鉴于此,他建议平台可以考虑针对老年人也设立退款机制,在亲属提供充足证据证明老人的打赏行为并非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予以退款。同时,也需要短视频平台加强监管,必要时参考“青少年模式”来设置“长者模式”,防止部分老人沉迷短视频打赏。
此外他表示,短视频平台还应加强对直播行为的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以不正当方式诱导老年人打赏的主播采取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