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豪情满怀向春天 全国两会·在现场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走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贾政、何小敏、李晓璐、魏丽娜、邓潇丽

本文字数:2253

全国人大代表高松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何小敏、李晓璐、魏丽娜、邓潇丽

  昨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6位代表分享着有温度、接地气的故事,彰显使命担当,汇聚信心力量。

  来自广东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走上“代表通道”接受采访。在回答“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问题时,高松提及了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学术往事——

  “三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读硕士期间到广州珠江冶炼厂做稀土分离的工业放大。”高松说,那时候他碰到了一个难题,稀土料液进到萃取槽后变成一团浆糊。“文献里没有现成答案,我只能动手做实验,摸索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种破乳剂,解决了这个问题。”

  高松说,他本人的学术生涯,也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学习、发现和开拓新的前沿领域:从首次发现金属有机单离子磁体,到首次合成铁磁与铁电有序共存的分子材料,再到探索将磁性分子用于量子信息和分子诊疗。

  “个人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当中,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复杂和不确定的,单一的学科和专业很难解决问题。”高松表示,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解决未来的问题。

  他表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包括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这一理念也与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分契合。

  那么如何培养创造力呢?“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在高松看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高校是这三者最集中的交汇点。

  “我担任人大代表后,两年提出的代表建议都与发挥高校这个交汇点和主力军的作用有关。”高松说,去年他建议提高对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比例,今年建议优化竞争性经费管理,更好地激发科研工作者和所在单位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出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这既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高松表示,一百年来,中大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了近50万毕业生,一代代中大人“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始终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伟业。

  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城市办学。今年还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

  “展望未来,中山大学将积极融入湾区,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国家的富强、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高松说。

  深度对话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和策源地

  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策源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在高松看来,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最集中交汇点,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高松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这里有三个关键,一是要有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原始创新成果;二是要转化为生产力;三是要有广泛的带动力。

  他表示,高校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争取产生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大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供给;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再次要结合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在量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广泛渗透性、带动力的领域前瞻布局,超前引领产业变革。

  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高松表示,首先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继续推进交叉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学习的平台、国际化交流的机会、个性化选择的空间,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培养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还要深化制度改革,营造潜心做学问的氛围。”高松说,要优化人才引进和发展体制机制,优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系,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找准研究方向、潜心做基础原创性的研究,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近者悦、远者来”。

  谈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要打通哪些痛点、堵点?在高松看来,首先是支持高水平大学和企业联合建设中试验证平台,鼓励和资助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团队,与有良好合作基础且创新活动活跃的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建中试基地,“鼓励他们联合起来就关键技术成果的概念验证、中试、量产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合作。”同时,要长期稳定支持高校有能力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完整创新链条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他建议从两方面支持,一是科研经费方面稳定资助或者对新项目支持;二是人才评价多元化,适合不同阶段的研究。“让团队对从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形成聚集效应。”高松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豪情满怀向春天 全国两会·在现场 A4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贾政、何小敏、李晓璐、魏丽娜、邓潇丽2024-03-12 2 2024年03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