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已成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的重要理论路径。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
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指引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进一步提升认识,通过“第二个结合”有力推动“两个结合”的丰富发展。其中,对“第二个结合”前提和结果的研究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首要切入点。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大多都能宽容以待、以和为贵,最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尤其在同马克思主义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革命性促成了“结合”。而二者之所以能够“结合”,根本在于“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人类彻底解放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中创造性地把中华五千年文明继承和接续起来,成为“第二个结合”的担当者。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平台,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第二个结合”理应与时俱进地走向新高度。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而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二者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涵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开创新的历史方向。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对新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坚持“第二个结合”,能够推进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当代中国的文治之道,也是面向世界的中国声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同中国“和合”文化不谋而合的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文明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融合的现实结果,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推进“第二个结合”研究体系化学理化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推进“第二个结合”研究体系化、学理化,有助于更好地打开创新空间,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体系化研究。契合性研究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第一个理论台阶。应以系统性、体系化的理论眼光,整体性把握、科学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谱系、理论结构及其内在关联。如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自由与必然等基本规律体系层面展开关系性分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观念体系方面展开时代性转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内容体系层面展开结合性解读等,都可为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体系化“结合”奠定坚实基础,更全面系统地增强理论创新的思想和文化主动。
深挖内容资源,推进学理化阐释。与梳理“第二个结合”体系结构相辅相成,应进一步深层次、系统化挖掘“第二个结合”内容资源,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学理化阐释。在“结合”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全面挖掘中华文明宝库,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提炼、激活、弘扬其中富有活力的精华元素。譬如,有关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儒家文化中关于经世致用、文以化人的教化观念,中医药文化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博大智慧,等等。这些资源非常有助于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可以着重挖掘和运用的内容资源,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都得到了明确强调和实践检验。应结合新的时代内涵,深化其学理化诠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有机熔铸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精神观念和实践方式中,真正发挥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时代课题复杂性更高,难度也更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第二个结合”的纵深化发展应全面观照其理论溯源和与实践呼应的理论逻辑、学科逻辑和时代逻辑。
坚持理论导向,以辩证思维提升有机合力。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的“化学反应”,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在文化发展层面上解放思想、摆脱束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推进“第二个结合”应坚持整体关怀与局部深入、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学理研究和宣传普及的辩证统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扣时代主题、服务当下实践,立足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探索“结合”的着力点、转化点、生长点,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巩固新时代的文化主体性,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坚持学科导向,以专业研究引领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应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机制、主动开展学科对话,共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应率先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来龙去脉及其时代导向,全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挺膺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着力把“结合”的历史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为党的创新理论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以中国方案回应时代挑战。要深刻洞察世情国情,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等,紧扣时代脉搏开展“第二个结合”的理论研究。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学术对话,积极拓展“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第二个结合”,独立自主建构中国叙事体系,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总之,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纵深化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分别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