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更是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大家都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才是孩子的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如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现。大家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的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的孩子因此陷入困境。
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从哪一步切入,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代表委员一同寻找破题之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
溯源:总有一些压力容易被忽视
要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有的人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对此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在调研中发现,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群体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曾获重量级荣誉,这些孩子上了高中以后,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一旦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就会产生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选择性,帮助孩子找到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沿着该话题深入分析,一方面,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往往是从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非理性的家庭养育观念和养育行为,以及绝对的成才观有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学生其实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一个孩子应该有孩子的朝气。在许玲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方面要改变成才观念,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机构,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建议:提高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逐渐成为理念上的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使一个孩子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基于自己的兴趣,找到友好的空间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持续性活动及公共服务,依旧需要实践和探索。
找到儿童青少年的共同爱好,进一步普及推广或是突破口。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了持续、合适、常态化的体育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表示,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规范发展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同时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或兼任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的渠道,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
除了要防患于未然,也要回应当下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的波动,负面情绪的存在也是正常且普遍的,但关键是不要太害怕而回避,也不能太轻视而忽略。”高天明表示,大部分的早期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那么难干预,发现后及时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社工支持,或转介心理医生干预,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怕就怕一直拖着”。他和多位代表委员均认为,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而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对此建议道,应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表示,要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指导推动各地中小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测评、预警及数据分析机制,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全流程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