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围绕“如何让老人‘养得了’‘养得近’‘养得好’”,从产业发展、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建议。如何让老人的养老生活更美好,已成为各方的关注点。
实际上,养老服务好不好,关键在于供需匹不匹配。截至2023年底,国内60岁以上人口达到29700万,占总人口比重为21.1%,65岁以上老人达到21700万,占总人口比重为15.4%。养老服务需求庞大且日益多元化,对养老服务的供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中撬动市场和社会活力?如何让社会力量更有底气地参与养老服务?记者了解到,不少提案建议围绕以上问题寻找答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黎慧莹、徐雯雯
难点:让钱袋子鼓起来 让成本降下来
养老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但并非“零成本”的公共服务。无论是政府补贴,还是自费购买的养老服务,抑或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都要回应“养老的钱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普通人的养老需求正在井喷,而且需求日益多元,政府兜底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只是养老服务中的一部分,在兜底和高端养老中间,还有大量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金李表示,目前能在中间这一环提供价格适中、大家消费得起的养老服务供给还是太少了。
应对老龄化,首先要通过大力发展养老金融等一系列方式让老人的钱袋子鼓起来。金李建议社保、养老金应加大配置创投基金比例,提升养老资金的长期投资回报。
与此同时,老人的钱袋子要鼓起来,养老服务的成本也得降下来。
“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配套群体以保险系和地产系重资产经营为主,平均成本重,而养老机构向客户转嫁固定成本过程中,居民养老服务的获得门槛被推高,居民为养老服务付费的意愿受到打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这一个过程,也导致了机构养老服务商更加容易陷入经营的资金困局。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香港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则补充道,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内养老消费观念未普及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困难,此外,民营养老机构资金成本高、融资难,继而专业服务上不去,多样化需求难以专业化满足也使得成本降不下去,这也是一个导致养老服务成本居高不下的非良性循环。
在多位代表委员看来,要让养老服务普惠,就要打破这一循环。
建议:鼓励各种养老服务企业发展 满足不同类型需求
要把成本降下来,要从哪些环节入手?
“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孟丽红表示,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养老服务业的融资环境,并多渠道加大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举办力度和频次,加强行业专业培训。而金李则表示,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市场进行分级管理,政府部门要有底线思维,也要有天花板思维,让市场充分发展起来的同时,提供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保证投资安全。许玲亦对此颇为赞同。她表示,应当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破除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模式,鼓励各种养老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不同类型的养老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则认为,“一老一小”系统性解决方案要在增加供给主体、提高资源适配性等方面入手,建议围绕养老服务格局,构建15分钟便捷养老服务圈。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大对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此外,也有代表委员表示,进一步推广长护险,也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可行之道。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从长护险的角度切入分析道,未开办长期护理保险时,很多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人群长期住院,消耗巨额医疗保险基金。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促进这部分人群转向社区、护理院、养老院等机构获得护理服务,一方面节约了医疗保险资金、优化了资金与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善并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