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理论周刊

提升“含青量”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谢素军

本文字数:1676

  学思践悟  

  今年广州“新春第一会”再度聚焦高质量发展,明晰了努力方向,坚定了信心决心。只有不断提升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方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而这三个关键词的塑造,离不开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青年群体。广州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上,更要注重和提升创新发展的“含青量”。

  凝聚青年力量,切实做好“三个把握”

  GDP跨过3万亿元的广州,正以再出发的拼劲干劲闯劲,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一是要把握“创新”这个特点勇攀科技高峰,必须充分发挥青年的创新活力。吸引、凝聚青年人才,鼓励探索国际前沿领域,推动青年进一步参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培育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做强创新策源地,为广州科技创新提供青年智慧和担当。

  二是要把握“质优”这个关键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重视青年在转型和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年群体如能更好理解、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演进逻辑,在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速壮大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推动新技术“点石成金”过程中就能更具能动性和主动性。

  三是要把握“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充分释放青年的创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南沙方案、广州期货交易所、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南沙放宽市场准入15条等一批重大政策、改革举措、开放平台相继落地,必将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青年是当之无愧的先锋。

  青年助力“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

  着眼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广州要实现“二次创业”新目标,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青年担任着无可替代的时代角色。

  一是全力强化科技引领、人才赋智,共建创新动能澎湃的新广州。其关键在于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城市与大学相互赋能,而这些举措最关键的要素在青年。

  二是全力做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共建实体经济雄厚的新广州。青年向来是制造业的主体力量。在产业工人中,青年的占比高居第一位,实体经济更离不开青年的参与和支撑。只有赢得青年,产业发展才有看头、实体经济更有奔头。

  三是全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共建市场需求强劲的新广州。要做到“顶流”广州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不仅要关注广州青年所思所想所需,更要放眼全国全球,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进一步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市场。

  四是全力推动南沙开发开放、东部中心加快建设,共建高端资源汇聚的新广州。服务好青年,激发青年与城市双向促进,对标国际自贸港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要运营好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用青年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使青年成为广州更好联通世界、链接全球的介质。

  五是全力抓好“百千万工程”、城中村改造,共建经济纵深广阔的新广州。当前,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重点区、典型镇、特色村到处都有青年的影子。实施“一区一策”“一镇一业”,深化对口帮扶协作,青年参与度更高。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要实现由形到神、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提升,就要进一步提升广大青年的参与度和奉献度。

  六是全力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共建企业生态优越的新广州。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对企业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有需必供,践行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青年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是关键。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让国企更敢干、民企更敢闯、外企更敢投,尤须充分发挥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最大程度地激发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潜力。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广轻)研究员、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9提升“含青量”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谢素军2024-02-26 2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