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二月 2024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123
45678910
第A7版:文娱·闲情

年味:童“年”

傅洁

本文字数:1260

插图:@视觉中国

  群里朋友发了一张小年海报,引得几个群友说要吃麻糖了。我下意识地说了句:我们南方小年是腊月廿四呢。

  从小过小年是腊月廿四,这天不管家里有多少菜,大人都需要上街一趟买新鲜肉——这是风俗,也是仪式感。

  这天还有个节目叫“扫阳尘”。家里的各个角落要清扫得干干净净,杯碗筷碟也全部都要清洗,每年的分工妈妈都交代得很清楚。哥哥扎了小稻草帚打扫楼上楼下,特别是蜘蛛网;我用大木盆装上新汲的温热井水,洗刷餐具;大餐桌和菜橱则是妈妈的责任了。

  现在不再有明确的仪式感,年味似乎变淡,真正的原因还是生活品质有了提高,跟特定节日相关的食物,我们平常都能吃到,那份独属于“节日”的惦念就不再有。

  小学二年级那年春节,湖南姑妈家的大表哥第一次来我家做客,他摸着我的头说:“你们小孩子喜欢过年,等你长大了就怕过年。”当时满肚子的不赞同,我想即使长得很大很大了,我还是会和现在一样欢欢喜喜地过年,甚至暗暗发誓我会永远爱过年。

  更小更小的年纪,大概六岁之前,冬日下雨,我和堂兄弟姐妹们都站在屋檐下看燕子。大堂兄一脸严肃地说:“还有四十九天就过年了。”幼小的我听完简直是仰慕他,他居然像大人一样!知道还有多少天过年!

  天气很冷,屋檐不停滴下雨滴,我们冻得流着鼻涕,童年的心却因为四十九天之后的“过年”泛起热望。

  家乡的气氛从腊月就开始浓烈,越近年关,办喜事的也越多,鞭炮放得噼里啪啦,零零碎碎地响起过年的前奏。小年过后,更是一天天数着日子,慢慢地到腊月廿九。

  这天呢,全村人下午都在烧开水杀鸡杀鹅——这是隆重又细节的工程,到年三十就来不及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那时候过年吃的大菜,大都是自家里养的鸡鸭鹅,每家至少要杀两三只,这一天都在水井处清洗禽肉,哪家准备了多少只过年,可是能互相看见的。

  到了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开始贴门神、对联和年画,妈妈煮好面糊做糨糊,一锅面糊有时好几家人共着用,免得麻烦。爸爸会写毛笔字,我负责折红纸。印有花饰的对联是街上买的,还要写很多小横幅、小竖幅:菜橱上要贴“山珍海味”,楼梯边贴“步步登高”,每扇门上贴“开门大吉”,鸡笼上贴“金鸡报晓”,厨房里贴“小心火烛”,门前那棵橘树上,贴的是“对我生财”。红色的对联、门神、红斗方,与南方的青砖黛瓦相映成趣,整个村落焕然一新,令人欢喜。

  真正喜悦的高峰,是除夕洗了澡穿上新衣服后,妈妈事先把炭火烧旺摆在房间里,怕我们着凉。

  吃过了年夜饭,全家就等着晚上八点钟开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除夕的整个晚上家里不关灯,也不熄炭火,叫“守岁火”,直到午夜十二点前,放万响鞭炮,叫“关财门”;年初一早上五六点左右,再放一封万响鞭炮,叫“开财门”。这两次鞭炮放起来,不知道连绵响多久,自家、邻居家,这个村、那个村,接连不断响彻遍野。

  年初一的早晨,光躺在床上听爆竹声也要听一个多小时。蓝色烟袅袅、红衣遍地的喜庆,孩子们的欢腾,一如那首流传千古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年的美好,是独属于童年的魔法盒子,每次打开,依然有喜悦的情绪在里面翻腾。 (傅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 A7年味:童“年” 傅洁2024-02-03 2 2024年02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