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一月 20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第A16版:广东

东莞扎作师傅万贡学制作“狮子头”远销海外

“扎”进新活力 龙狮麒麟“走”出去

马骏

本文字数:1814

万师傅在编扎骨架。

做工精美的扎作工艺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他虽是民间草根,但却让扎作这一传统手工艺品走向世界。新年伊始,一个高4米、一体成型的传统龙头亮相深圳,该龙头历时4至5个月,由东莞大朗镇的扎作师傅万贡学等扎制而成。记者昨日从大朗昌华狮鼓麒麟龙狮文创馆获悉,如今万师傅每年向海外出口上千只“狮子头”,远销英国、美国、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扎根大朗20年来累计出口狮头、麒麟近万件。同时于传承中巧妙推陈出新,开发了狮头、麒麟等高端摆件以及系列文创产品和工艺品,从而真正“扎活”了这一传统手工产业。

  上万件龙狮麒麟走向世界

  “我喜欢做手工,小时候在河南信阳老家,就爱跟着大人扎灯笼、竹农具和晒鱼的竹席,也算有一些底子。”万贡学讲起入门的缘由时娓娓道来。

  “一次,一位香港客商带来一个海丰麒麟老样板来扎作。”万师傅回忆说,当时既没有见过更没有做过这个东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了这单活,连订金都不敢收。虽然十分用心,但对方并不是很满意,不过仍给了第二次机会。对方对每个作品的细节要求都很高,在其近乎严苛的监督和指点下,万师傅使出浑身解数再次扎作,终于达到了理想效果。

  那以后,不少香港人慕名而来,特意带上一些客家麒麟和醒狮老样板或照片找他仿制。万贡学擅长将扎作的形状、精细的画工等相互配搭,所扎作品不拘一格。他有事没事就爱琢磨扎作工艺,经常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心得。在业界小有名声后,他每月工作量激增到几十个。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已累计有上万件作品“走向世界”。“扎作一定要有工匠精神,过不了自己这关绝不能上市。”万贡学笑言,自己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国内狮队都是通过国外或我国香港的师傅介绍才找到他。

  虽然现在在业界颇有名气,但对于曾经熬过来的那段日子万贡学至今记忆犹新。

  17岁时,万贡学进入佛山一家狮鼓厂工作,经过3年多摸索逐渐成长为扎作龙狮麒麟的一把好手。其间经常遇到很多东莞狮队来佛山买狮头,他萌生了到东莞创业的想法。孰料却遭遇了水土不服,“勉强维持生计,一度也曾有放弃的想法与念头”。万贡学潜心向当地师傅请教。原来,东莞当地的很多细节有所不同。经过持续改进与磨合,他的工艺逐渐得到本地人认同,几乎每个村社都找他买过狮鼓麒麟。

  开发文创产品解决生存问题

  岭南地区重视耕读传统,逢年过节人们会用竹篾扎架制作龙狮麒麟等,通过舞龙、舞狮、舞麒麟等方式祈祥纳福。而麒麟醒狮文化在大朗蔡边村更是被村民视为“传家之宝”,迄今已传承百余年。

  “传统文化要传承首先要解决生存吃饭问题,还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来解决淡旺季的问题。”对于扎作这门手艺,万师傅有着清醒而理智的认识,“既要让舞狮、舞麒麟的人喜欢,也要让更多的人喜欢”。他巧妙融入醒狮、麒麟等元素,有的还采用珐琅工艺,开发出狮子头、麒麟头等精巧别致、极具岭南气息的高端文创摆件与礼品。接下来,他打算将文化、生活与习俗相结合,开发与食品相关的文创产品。

  如今在蔡边仿古商业街, 万师傅投资几十万元开办了麒麟龙狮文创馆。现场展出不同地区、不同狮型、不同风格的100多个精美狮头、麒麟头,包括南龙(游龙)、北龙、广府麒麟(东莞麒麟)、客家麒麟、海陆丰麒麟以及佛山狮、鹤山狮、佛鹤装狮等。此外,现场还摆放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麒麟、醒狮、龙、貔貅、花灯等摆件、挂饰。

  值得一提的是, 在去年11月举行的大湾区文采会上,他还收获了企业的现场订单——采购一批麒麟狮子摆件作为伴手礼,这是世界500强企业和本土非遗传承人一次“浪漫牵手”。万贡学通过在传承中创新,巧妙破解了传承中的生存难题,从而真正“扎”活了狮头产业。

  希望打造一家醒狮博物馆

  一纸一竹织麒麟,一笔一画续传承。“广府麒麟有荷花、鳌鱼头等元素,而客家麒麟上面有牡丹、菊花、蝴蝶和桃花等元素。”万贡学说,上面的一笔一画不能少一点,“其实客家人从中原过来,将牡丹元素融入其中,就是要告诉后人不要忘本”。万师傅称,自己坚持这一行不仅是传承这门手艺,更是想传承这种精神。他积极参与“非遗润童心”醒狮DIY亲子制作等活动,并与当地大学生交流互动,甚至走出去参加大朗—乐昌帮扶共建文化交流与文化旅游节,让更多人领略手工扎作的传统魅力与深厚底蕴。

  万师傅透露,他现在收藏了几十个老狮头,有的是买来的、有的是交换来的。“其中有一只狮头是从美国特意交换回来的,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他希望,今后能打造一个醒狮博物馆,届时将它作为“镇馆之宝”,并引导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手艺,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16“扎”进新活力 龙狮麒麟“走”出去 马骏2024-01-16 2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