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博览周刊·诗意

叠月桥旁 宝庆一号
讲述粤剧舞台老故事

卜松竹

本文字数:3840

“宝庆一号艺术空间”远景

“宝庆一号艺术空间”外景

“宝庆一号艺术空间”牌匾

“宝庆一号艺术空间”内展览现场

粤剧《关汉卿》舞台美术设计 设计:何碧溪、潘福麟

《凤仪亭》舞台美术设计稿 设计:何碧溪

何庆才

扫码看视频 视频制作: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浩

  在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有一座今天被称为“宝庆一号艺术空间”的二层小楼和附属院落,就位于那座在网上非常著名的“叠月桥”旁边。入夜时分,这座因桥洞和水中倒影恰好合成完美圆月形状的国风桥梁附近,总是挤满了来拍照的人。一旁的宝庆一号在这喧闹中,显得格外平和。

  这座小楼面积不大,门外挂着“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的牌子,上面写着“宝庆市1号”的字样。这是小楼原来的门牌号,也是艺术空间名字的来源。

  走进小院,正赶上新展“有喜——岭南喜事文化展”。展览围绕两大岭南喜事吉物——嫁女喜饼和心抱茶展开,放眼看去皆是喜庆的大红色,正是新年伊始的应景氛围。

  策划: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舞美艺术家何碧溪先生旧居

  展现一个文化之家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

  宝庆1号是已故新中国粤剧第一代舞台美术艺术家何碧溪先生旧居,亦是其日常进行创作的画室(艺林画社)。何碧溪是旅美华侨和艺术家。当年红线女等名家演出的不少粤剧舞台布景就出自他与同事之手。

  何碧溪先生于1947年回国,于广州西关河边购置小屋(今多宝路“宝庆1号艺术空间”)。该屋建于1938年,何碧溪亲自将其设计改建成一个带小花园和阳台融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独立小屋,其式样在当时广州西关乃时至今日均为特色出众之建筑。“宝庆市1号”小屋所在的广州西关,是旧时许多风雅人士云集之居住区,不少粤剧名流和艺人均居住于此。当年,由于“宝庆市1号”的特殊建筑风格,主人友善又多才多艺,这间西关小屋一直是高朋满座。

  今天的宝庆一号艺术空间的二楼,是一个精致的何碧溪及家族的事迹陈列馆,长期陈设着“何碧溪舞台艺术展”。他的旧照和创作、他的儿子何庆才等人的作品等,罗列其中,琳琅满目,让人一睹一个文化之家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也让人看到当年那些漂洋过海,在艰难岁月里到海外生活的华人华侨的坚韧与挺拔。

  何碧溪是广东南海人,世居广州,幼年已喜爱国画。20岁在黄沙吴畅亭画堂学艺。吴的画室专门为粤剧戏班绘制舞台布景。当年粤剧的八和会馆就设在黄沙,画粤剧布景的生意特别兴旺发达。在实践中,何碧溪在绘制舞台布景方面进步很快。

  后来,何碧溪与其弟分别在广州、香港开设艺林画社,从事舞台美术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期,觉先声、锦添花等剧团聘何碧溪设计制作《三盗九龙杯》等剧的布景,令他声名鹊起。1938年,何碧溪前往美国檀香山,在金城戏院从事美术设计。后与当地画家许汉超开设唐人画室,从事油画、水彩画创作,1947年,他从美国带回一批舞台照明灯具,继续在广州从事舞台美术工作。何碧溪采用幻灯投射布景等方法,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手段,受到行内人士欢迎,并得到推广应用。1956年起,何碧溪先后在广州粤剧工作团、广东粤剧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参与《红色的种子》《刘胡兰》《关汉卿》《夺印》等剧的舞美设计,并曾任广东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据观众回忆,当年何非凡、徐人心主演《蔡忠兴修筑洛阳桥》时,就运用了宇宙灯(幻灯投射)及荧光效果技术,让舞台服装布景变化,五颜六色,观众觉得新奇,认为“好睇”,比起古老布景有进步。

  创新舞美 大获好评

  著名舞台美术师潘福麟回忆,1959年粤剧《关汉卿》赴首都北京演出,大获好评。该剧由马师曾、红线女主演,先后到朝鲜、越南文化交流演出,后来还拍成戏曲艺术片。何碧溪和潘福麟合作了这个剧的布景与服装设计,展现出很高水平。如剧中“长亭送别”一场的舞台设计图被选载于《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一书的彩页。画景上,长亭残缺,垂柳凋零,桥从近处伸向天边, 深沉的云雾中出现一线霞光,很好地衬托出关汉卿与众乡亲依依惜别的凄凉情景。关汉卿的场景书房,旧戏园“玉仙楼”后台及阴森的监狱,也都设计得情景交融,极富艺术感染力。

  又如粤剧《梁天来》的布景,南岭山间及广东古老大屋的场景在他的笔下都很有地方特色。潘福麟说,何碧溪画古老青砖大屋,效果质感坚厚,一块一块青砖砌成的墙景几可乱真。他画青砖所用的专门画具“木删”是硬毛制成,所画的线大小粗细一个样, 形如青砖墙白灰线同样逼真。

  而在现代戏《夺印》中, 何碧溪探索改进“一物变用、一景多变”的方法,减轻布景下乡时带着的繁重的硬片,也获得好评。在“何碧溪舞台艺术展”中,有关这些重要的舞美设计资料,呈现在观者面前,令人仿佛走进了一段舞台上的时空之中。

  祖孙三代的传承

  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最好的教育

  何碧溪与洪三和、南陀并称“广东舞美三杰”。实际上,传统的粤剧并不追求布景,民国时期粤剧受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开始注重舞台布景画,使得粤剧舞台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后来,伴随着粤剧的兴旺,舞台布景供不应求,布景画在绘画技巧和商业价格上都比普通的商业广告画更高。

  抗战时期,何碧溪曾目睹日军飞机对佛山火车站的轰炸,更曾为躲避日军的搜查入竹林避难。为了谋生,他前往香港,将艺林画社开到了香港。之后,辗转出国,在马来西亚山打根中山戏院“写画”,再至夏威夷数年,战争结束后方得回国。

  在宝庆一号艺术空间的二楼,醒目位置展示着一幅《世外桃源》画作的复制件。空间的主理人之一、何碧溪之孙何慧华告诉记者,这幅画是当年何碧溪在檀香山时的创作,是为当地最著名的华人餐馆“留余斋”的主宴会厅创作的。何碧溪以“桃花源”的主题入画,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林意境和追求和平富足的精神用油画的手法加以表现,令当地的人们大感新奇。之后,他以类似的手法创作了多件中国主题的油画画作,为中华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何碧溪的画艺和从业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何庆才。在宝庆一号艺术空间的二楼,这位后来的广东粤剧院二级舞台美术设计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讲述起自己的从业经历,以及与父亲相处的过往。数十载春秋,何庆才共设计绘制大小剧目舞台美术作品40多个,其中粤剧《洛神》1983年参加北京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设计展,《傻强外传》《南唐李后主》《莞邑奇英》分别获省、市、地区汇演奖。1997年,他受红线女邀请,为小红豆粤剧团《春到梨园》设计制作舞台美术作品,并由红线女老师带团赴香港、澳门演出,受到观众欢迎。闲暇时间,他还创作不少水彩和油画的作品,不久前在宝庆一号展出的“俄罗斯风景画——临摹展”展示的就是其业余时间临习的部分作品。

  何庆才说,当时加入粤剧团从事舞台美术,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个个都知道他(何碧溪)是我老窦”,所以如果工作做不好,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似乎也会令父亲面上无光。而何碧溪因为工作繁忙,其实并没有太多时间手把手地传授他舞台美术技艺。更多的时候,何庆才是跟着其他的老师们一边实操,一边磨练,逐渐成长起来。

  而父亲对他的影响,更多地似乎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上,除了画艺,还有古典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因为我熟悉传统文化,所以画这些(舞台美术)其实是非常合适的。”

  屋小乾坤大

  出身造船世家,众多船模令人眼前一亮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曾评价何碧溪“是一位有实力,也有工作责任感的工作成员,这是难得之才,是粤剧舞美建设的得力者。”而从宝庆一号门前的叠月桥穿过,对面就是粤剧艺术博物馆。一湾碧水,连起两处风格不同、规模各异的粤剧艺术空间,似乎象征着“南国红豆”的持续繁荣。

  屋小乾坤大。屋中前庭小小花园中,有一棵70余年的鸡蛋花树,年年花开。在这小屋中,常年举行各类艺术展览,并免费开放。而陈设于其中的众多船模,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它们都是何庆才在闲暇时,一点一点设计、制作出来的。当中既能看到与粤剧行密不可分的“红船”,也能看到自欧洲远航而来的欧式大帆船。他觉得,广州作为一座航海名城,需要有对传统造船技术的敬意,也要有对国际同行的认识和尊重。

  何慧华告诉记者,其实何家祖上是以造船为业,据推算应始于清同治(1862-1875)年间或更早。先在佛山上沙,后来他们又分别迁移到佛山叠滘和广州西郊。细读先辈留存下来的“尺码部”可知他们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家族造船业中的成就与艰辛。1948年,广州泮塘仁威五约胜出的龙船就是碧溪父亲何云林主持的允合船厂打造。当时五约赠予允合船厂书有“允建飞龙”四个字的金漆牌匾。允合船厂也回赠仁威五约一牌匾,上书“仁勇威雄”,“而造船的实操技能,也为他(何碧溪)日后从事舞美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前,在这里举行的“家在珠江——颜康平师生通草画作品展”,就通过在通草片上精心描绘的广府风物,生动地讲述了广州,以及宝庆一号与船的故事。

  在这座何碧溪自己设计的老房子里,装载着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广州人家的许多往事。“有时候觉得,可能是我们自己太在意这些记忆。”何碧溪孙女何慧华说。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而充满细节的记忆,丰富着广州这座大都市的历史。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诗意 A16叠月桥旁 宝庆一号
讲述粤剧舞台老故事
卜松竹2024-01-15 2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