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丑萌”消费为个性买单

刘硕

本文字数:651

  钢丝球花束、绿头鱼头套、“卖崽”的青蛙……这些与常规审美不太一样的“丑东西”,正受到年轻人的追捧。(1月1日《中国青年报》)

  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丑设计”“丑东西”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引得不少青年人“围观”“种草”。前有甘肃省博物馆“龇牙咧嘴”的“铜奔马”,靠着“看起来就不太聪明”的样子,上架一年多销量破10万。现有吐着舌头的青蛙勺子,凭借让人“难以下咽”的造型,一举夺得“第四届淘宝丑东西大赛”的“头丑”,甚至“丑爆”店铺内其他产品。伴随网友的大量下单,店家不得不加班加点“挖土捏勺”。

  这些“丑东西”何以成为爆款?年轻人“不怕丑”的审美态度,或是一个重要原因。先看网络大环境。当前,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尴尬”已成为一种乐趣,“遇到事情不要慌,先来发个朋友圈”成为不少人的发帖“口头禅”。当更多人加入到以“囧”、以“丑”取乐的队伍中来,这些“丑东西”就成了部分年轻人追逐潮流、化作“显眼包”的社交货币。

  再看微观主体。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个性化的表达,与其美得普通,不如“丑”得特别。在这些形状各异、造型百态的“丑东西”中,不少年轻人能够“丑中找萌”,通过搞笑解读,愉悦自己。比如,有人将“青蛙勺”定义为“减肥神勺”,以此控制食量,还有网友戏称“要用这些丑东西给未来的考古界一点震撼”。也有人认为,这些形状各异、造型百态的“丑东西”,是设计者“有趣的灵魂”的投射,不少人愿意给这份“放飞自我”买单。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乐见更多商家加入“丑萌”消费的“许愿池”,为更多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上新”。   (刘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丑萌”消费为个性买单 刘硕2024-01-02 2 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