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梁嘉韵)梁婆婆今年96岁,有件怪事困扰了她六十多年:每当她站立时,肚子会突出一个皮球大小的肿物,躺下时,这个“皮球”又消失不见。因为不痛、不影响正常生活,一直以来梁婆婆都与它“和睦相处”,直到1个月前——
腹部肿块多年后“发难”
今年11月,梁婆婆发现,原本躺下就不见的腹部肿物回不去了,还开始导致腹痛,梁婆婆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该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谭进富副教授接诊后,CT检查发现,原来梁婆婆腹部肿物是“巨大白线疝”,她的一部分胃、大肠和大网膜突入疝内,形成大包。“‘疝’俗称‘疝气’,指的是人体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所在的位置,通过人体先天或后天的缺损、裂隙突出而形成的一个包块。”
长此以往,这些突出的脏器或组织就可能无法回到原本的位置而出现嵌顿,即在洞口被“卡住”,腹部就会出现疼痛。长期“嵌顿”,就可能出现缺血坏死,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梁婆婆的病情需要尽快手术,但给96岁高龄、合并有高血压的老人手术并不是一件易事。普外科和麻醉科、呼吸科团队进行了多学科会诊,经过充分讨论,医护团队决定用微创的方式,让巨大腹壁疝的疝内容物,即一部分胃、大肠和大网膜回到原本的位置,将腹壁疝缝合后再用补片做多一层保障,防止疝内容物再“跑”出来。
近日,手术如期进行,术后第二天梁婆婆就能够下床活动,第六天就顺利出院了,梁婆婆终于卸下了重担。
不要轻视腹部小包块
谭进富说,因为疝导致紧急抢救的患者,每年在中山一院约有几十例。“咳嗽、便秘、剧烈的腹部活动、前列腺增生、腹水、肥胖等等都可能导致疝的发生,主要特征就是腹部有鼓包,有些人还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除了出现在腹部,“疝”还会出现在手术切口处、腹部与大腿交界的腹股沟区等部位,在儿童、中老年人群中都可能发生。
“对于疝的治疗,最好的方式还是手术,术后的复发率非常低。并且要在疾病的早期就引起重视,而非等到组织缺血坏死了才紧急做手术。”谭进富之前就曾接诊过一位93岁高龄的疝气患者,因为情况危急,患者从就诊到接受手术之间不足2小时,在修补疝的同时,患者约3米长的已坏死的肠子不得不被切除。谭进富提醒,如果腹部、腹股沟等处有凸起的小包块,一定要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