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被誉为腹部手术“明珠”的胰腺手术有什么最新进展?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筛查胰腺隐患?近日,2023华南国际胰腺精准诊治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主任陈汝福教授受访时分享了胰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
治疗:
新技术助患者保器官保功能
胰腺藏于人体后腹膜,在人体的上腹部深处,毗邻肝、胆、十二指肠等多个重要器官,胰腺癌因诊治难度大等特点,被称为“癌症之王”。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胰腺癌诊疗指南( 2022年版)》,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
28岁的陈女士(化名)2年前体检意外发现胰腺钩突部位生长了一个肿物,考虑为胰腺囊性肿瘤,多家大医院表示“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范围大、难度高,需要消化道大量重建,还要面临术后严重并发症风险,她犹豫了2年都没下定决心手术。最后,她找到陈汝福教授团队,获采用机器人辅助的胰头切除术,术中出血仅约50毫升。
“以往胰腺癌等胰腺疾病手术大多采取传统开刀方式,因胰腺位置特殊,切除时容易破坏到其他器官,创伤较大、预后差,且癌细胞易发生转移。”陈汝福介绍,胰腺癌微创手术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当前手术治疗效果比10年前好了很多,团队创立的联合神经淋巴清扫等,改善了预后,更是让3年生存率提高了25%。
据介绍,在省医胰腺中心,借助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技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等各项保留器官和功能的胰腺手术,已经累计成功实施200多例。
“纳秒刀”技术是陈汝福教授团队正在攻克的一项肿瘤微创消融新型技术。纳秒脉冲肿瘤消融系统通过消融探针释放纳秒级高压脉冲,击穿细胞膜,在肿瘤细胞上形成纳米级永久性穿孔,破坏细胞内平衡,最终使肿瘤凋亡,从而被新生健康细胞所取代。今年8月9日,团队为一名已失去手术机会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纳秒脉冲精准消融术,这也是全国首例“纳秒刀”技术治疗胰腺癌的手术。
“特异性消融不产生热能,只作用于探针治疗范围内的肿瘤细胞,因而不会发生‘误伤’,能够保护肿瘤周围甚至肿瘤内部的血管等,使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特别适用于周围毗邻重要血管、胆管、胰管的胰腺恶性肿瘤。”陈汝福说。他介绍,目前已经成功实施4例,并正式启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为推广上述新型手术技术,此次论坛成立了广东省胰腺微创联盟等基层联盟,将加强对基层医院的相关培训,助力胰腺癌的诊治。
预防:
高危患者应50岁后定期筛查
胰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实体肿瘤之一,无手术机会的患者1年内死亡率高达90%。并且,因为胰腺癌早期并不会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因此临床上70%以上的患者发现时都为时已晚,失去手术机会,生存率不容乐观。陈汝福强调,尽管诊断技术在提高,手术方式在进步,但要想提高长久的生存率,早筛早诊仍然非常重要。
他介绍,人们对胰腺疾病的警惕性有所提高,早期发现症状后,如果进行针对性如肿瘤标记物等的检查,就能有助于胰腺癌的早发现。省医胰腺中心建立了靶向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策略,2015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慢性炎症反应是早期胰腺癌导致3型糖尿病(新发糖尿病)的机制,一般人群发生胰腺癌的比例为15/10万,而新发糖尿病人群的发病风险在3/100,团队成功转化首个正式进入临床的胰腺癌早诊试剂盒提高了胰腺癌筛查效率。
在预防方面,“遗传因素在胰腺癌发病中大概只占不到10%,其发病更多还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陈汝福说,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肥胖和糖尿病等均可能影响胰腺癌发病风险,建议慢性胰腺炎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人士等,在50岁以后要定期做好胰腺癌相关筛查。筛查可通过抽血查肿瘤标志物及腹部CT等方式进行,建议一年检查1-2次,尽早识别可能的癌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