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种业基金,让农业“芯片”获得更多资本眷顾;对标重点任务真金白银支持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广州市财政局瞄准“百千万工程”各领域保障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财政金融联动的创新举措,实施差别化财政激励政策,为“百千万工程”提供精准、有力、有效的支持,精心绘就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颖思 图/受访者提供
首创设立地方政府性种业基金
为农业“芯片”撬动社会资本
农业种业是强农的根基,广东的生猪种业持续引领了我国生猪种业发展。一只只品质优良的小猪呱呱坠地,是精准选配的成果。广州“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入选全国唯一的生猪育种主推技术,填补行业技术空白。近日,记者跟随广州市种业发展基金(简称“广州种业基金”)受托管理机构广州基金,走访了参与创建“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的广东艾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在艾佩克公司内,记者看到了数字化育种的全流程——根据种猪企业育种目标和规划制作种猪配种计划,育种平台给出最优配种公猪,公猪站选择指定公猪采精和配置精液。配种人员依据配种计划进行配种后,现场扫描母猪和公猪信息实时录入配种数据。母猪分娩结束后,登记后裔信息并采集仔猪样本进行基因组检测,计算基因组育种值进行早期选择。待种猪长至100公斤左右,育种人员进行生长性能终测,结合基因组数据计算基因组综合选择指数,选留优秀的后备公猪和母猪进入生产群体,开启新一轮繁殖周期。
艾佩克副总经理黄珍介绍,“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研发集成种猪育种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跨场联合遗传评估等关键技术,创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种猪育种技术服务,解决了生猪种业存在的育种群分散、育种技术应用集成度低、育种效率低和长期持续的育种落地实践等问题。
目前,猪育种共享平台在全国75%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30%的种猪场应用,显著提高种猪企业效益,大大保障了生猪种业安全。
“公司需要资金支撑来持续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和发展壮大。”黄珍说,2018年公司得到了广州种业基金子基金的投资,为育种新技术、数据平台的研发和高端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我们从2018年起,先后跟广东、湖南和贵州等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建设了公猪站运营企业,还参与建设了广东、湖南两省猪联合育种平台。”黄珍表示,公司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目前正在沟通和对接新的投资者。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但由于处于产业前端,市场规模有限,往往难以受到社会资本青睐,需要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此,广州在全国首创设立地方政府性种业基金,通过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投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动穗字种业育种攻关。
如何进一步“激活”种业基金这个政策工具,以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蓄能加势?今年,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广州基金重签委托协议,一方面将部分审查事项改为备案制度,优化子基金组建流程和报批程序,坚持市场化运作,增大发挥机构专业能力发挥空间;另一方面提高对管理机构的考核评价要求,将日常委托管理费及效益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激励机构管好基金、提高投资效率。“子基金投资项目审核要求有所放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灵活性;同时,主管部门提高对受托管理机构的考核评价要求,更高效推动种业基金运作。”广州基金有关负责人说道。
目前,广州种业基金的财政出资额已增加至1亿元,引导社会资金形成规模4.4亿元,财政投入部分项目还实现分红、回购退出及利息等收益共约282.85万元,实现循环扶持更多种业领域企业发展,切实提高了支持种业振兴战略实施力度。
对标重点任务
真金白银支持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市财政创新探索“财政+金融”,实施“保险+期货”等农业保险补贴。近两年安排2.7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保险+期货”等涉农保险产品创新,印发实施《广州市政策性生猪期货价格保险财政补贴方案(试行)》,通过财政补贴等调控手段,引导生猪养殖主体参加政策性生猪期货价格保险,将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领域补短板、强保障,增强生猪养殖抗风险、保收益能力。
针对各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财政支持政策》重点体现在对北部山区、重点涉农区的扶持,强调实际成效,带动全市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在衔接对标省政策要求的同时,调研征集基层需求提出广州市特色措施,充分调动各区积极性,引导带动区、镇、村的建设投入,体现“省市区”三级联动,形成财政政策合力。
据初步统计,对标市委重点任务,2023年度广州市本级财政投入“百千万工程”预算资金共416.57亿元,占财政支出投入比例约25%。主要用于支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美丽圩镇品质、提速镇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
“广州财政对‘百千万工程’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 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顾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汉平指出,从广州近三年来财政对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美丽圩镇等投入来看,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展望未来,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广州财政应给予重点关注。“也要切实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广州市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探索开展‘补改投’,市场化配置政府资源,发挥专业管理机构作用,将项目选择权交给市场,财政资金循环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陈汉平认为,财政资金发挥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提高了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农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相关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有利于促进广州优势特色产业、种业等进一步做大做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广州市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