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曾用何种方式教导你?对刘江而言,父母的谆谆教诲以及严于律己、勤于修身的家风家教要从30年前那封被退回的家信说起。这封纸面已泛黄的家信,至今依然被刘江小心珍藏着,并视作“传家宝”,还要把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家信中父母的谆谆教诲、严于律己、勤于修身的家风家教溢于字里行间,强烈感染启迪着刘江该如何走好未来人生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穗纪宣
传家宝:一封30年前被退回的家信
讲述人:市纪委监委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纪检监察组干部刘江
一笔一画背后的做人之道
“爸、妈,九月份连报销报到的差旅费,现在手头有1200块钱,由于还要留点钱用于国庆、八月十五及自己的生日,所以先寄上300块钱,以表为儿的一点心意……”这是1993年9月11日,刘江写给父母的家信。彼时,刚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牛田洋生产基地工作的刘江,领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工资,他激动地连忙提笔写信给父母。
“你看,当时这封信中,我的字写得实在太难看了,父亲还专门用红笔逐字横竖撇捺地进行了点评,之后又将信给退了回来。”刘江回忆,在回信中,父亲还对他的字总结出了五点不足:“笔画不到位、字体不端正、头小脚大、高度不够、走之旁写得不正。”
虽然距今已过去了30年,但这封信一直被刘江视为“传家宝”珍藏着,每当看到信中那些横七竖八、歪歪扭扭的字,刘江就不禁会想起“父亲亲身示范,一笔一画给我回信的画面”,还有父母教导他“练字写字要一笔一画方方正正,做人做事要一点一滴清清白白”的道理。
在人生路上,刘江不管去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一直牢记着父母的谆谆教导。
件件书信背后的无限爱意
“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刘江记得,这是刚走入社会时,父母对自己提出的最初要求。
从参军入伍到参加工作,刘江已离开父母在外打拼30多年。这些年来,每当迷茫困惑时,他都会写信给父母诉说心中的想法,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成为两代人之间表达爱意的“固定科目”。30年来持续送出的家信,见证刘江敞开心扉、校正航向、收获进步,从懵懂青年走到中年。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父母对刘江在人生转型期遇到困惑、感到不解时的鼓励开导。
刘江犹记得,当面对从部队转业后的迷茫时,父亲在信中鼓励他,“要相信自己20年的部队经历”,鼓励他通过考试进入市直单位工作,找到了全新的奋斗舞台;当刘江因找不到房子而焦头烂额时,母亲在信中的那句“还不至于流落街头吧”,抚平他的焦虑,寻找到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当刘江从会计岗转到文字岗时,父亲开玩笑似的那句“多学一门手艺总是好的”,促使他乐观对待工作的挑战,静下心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刘江因职业发展而情绪低落时,父母的那句“人生总是有起有落”,激励他奋发图强,成为一名更有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
“信中父母这些朴实的话语,解开了我一个又一个心结。有了这些鼓励和开导,日子温暖了许多。”刘江感慨道。
以身作则的教导与传承
如今,刘江的父母已年逾八旬。刘江仍坚持每周与在老家生活的双亲打视频电话,也会用文字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工作状况和思想情况。信中提及的点滴成长,都会让两位老人倍感欣慰。
当刘江告诉父母自己成为一名三级高级监察官时,二老不忘叮嘱:“要对得起高级监察官这个称呼,要记住永远有人比你更辛苦,永远有人比你更勤奋,永远有人比你水平高。希望你通过不懈努力,也能和爸妈一样拥有一枚‘光荣在党50年’的奖章……”作为曾经的老兵,刘江父母对儿子说,要在平凡岗位上无悔无愧为党工作、为党奉献。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都是父母在家信中留下的精神财富。”刘江感慨道,虽然年迈的父母如今已不再给他回信,但老人家的鼓励和开导温暖依旧。
优良家风,贵在传承。“今后,我会继续坚持用大字体的书信向父母‘汇报’工作和思想,同时,身为父亲,我也会通过电子邮件与正在就读大学的儿子交流,让他知道30年前那封被退回的家信,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在刘江看来,一封封家信倾注了父母太多的关爱和教诲,教会了他很多很多,希望儿子也如他一样,明白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练字一笔一画,写字才能方方正正;做事一点一滴,做人方能清清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