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前摩根士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在近日召开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现场,这位78岁的经济学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他在过去25年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5%以上的增长。在他看来,正是由于实施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 “双循环”发展战略,才让中国在国际贸易碎片化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经济较高增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武威
中国出口“新三样”受欢迎
“双循环”战略保障经济发展
广州日报:过去,中国的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到国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也受到各国欢迎。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您如何看待中国出口格局的这种变化?
史蒂芬·罗奇: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需要非碳燃料。对于担心温室气体排放过剩的消费者和国家来说,电动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中国的电动汽车畅销全球实际上顺应了这种趋势。中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在质量方面很出色,价格也非常有吸引力,这也是它们能在国际市场上受欢迎的原因。据我所知,广州就有很多家整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当然,对中国的出口“新三样”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而不会受到西方国家的关税和其他限制的阻碍,这是美国和欧洲都关心的问题。
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欢迎,这表明“中国制造”凭借新技术实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国际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满足了各国对于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中国的外贸发展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选择,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多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实际上,这种贸易保护措施阻碍了自由贸易,我本人是坚决反对的。难道就因为它们的价格比较低,就要阻止它们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这是不合常理的。
广州日报:在国际贸易面临下行风险时,中国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对此如何评价?
史蒂芬·罗奇:即便是高度开放的美国经济,这几年对外贸的依存度也在下降,中国也在经历这样的趋势。过去十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30%左右,因为中国逐步建设起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所以才能在疫情冲击和这几年外贸不稳定的局面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至2015年,人民币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升值阶段,随后人民币持续国际化,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再后来,逆周期因子被引入人民币中间价定价体系,以更有效地对冲外汇市场的周期波动。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中国的外贸能有这样的成绩单让人惊叹。
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世界经济增长
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广州日报:近年来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成本也在上升。您对此怎么看?
史蒂芬·罗奇:长期以来,我们被教导要在低成本效率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国家都感受到挑战,因为这对他们工人的工作保障和收入保障并不有利。作为回应,他们以其他形式对外国制造的产品征收高昂的关税。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中时有出现。自2018年以来,一些国家以贸易逆差为借口,频频进行关税保护,中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商品、服务、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资源配置的成本更高,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繁荣,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一些国家打着“去风险”的旗号搞贸易保护主义,但这也正是我担忧的地方:关税可以保护一个国家的产业,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像美国政府发布《通胀削减法》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对电动汽车生产商从中国或其他竞争对手国家采购电池材料作出限制,将中国企业的产品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这种人为设立贸易壁垒的做法既妨碍公平竞争,也不利于电动汽车技术革新。
尽管没有迹象表明全球化会出现退潮,但随着地缘经济碎片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拖累世界经济的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克莱尔·隆巴尔代利近日也表达出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他表示,全球贸易走弱导致世界经济错失增长机遇,特别是扩大服务贸易带来的机遇。为此,我们必须重振全球贸易。全球价值链的韧性最好通过多样化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保护主义和内向型政策。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获国际认可
未来数年有望保持5%以上增长
广州日报:11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最新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5%上调至5.4%。如何看待这次预期上调?
史蒂芬·罗奇:是的,IMF表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1/3。11月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发布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这也高于此前的预期。而像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瑞银等多家国际商业机构也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5.5%之间,这表明他们都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这是因为中国经济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强势复苏,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这显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加。我相信中国今年能够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
广州日报:中美两国在今年前三季度都保持了经济较高速增长,在您看来,两国之间的GDP差距会逐步缩小吗?
史蒂芬·罗奇:首先我赞成一个观点,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从去年开始就连续加息,这势必会推高美元指数。而GDP的对比数据又是以美元来做计价货币,加上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3%以上,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较过去增加了,这也会推动GDP的增长。
而中国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5.2%,这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是最快的。中国经济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第四季度的增长可能还高于这个数字。相信随着美联储未来停止加息,以及美国国内通胀水平的逐步回落,美国GDP增速会降下来,而中国的GDP增速会平稳回升,届时两国之间的GDP差距会越来越小。所以,中国的GDP实际上是被低估了,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依然有望保持5%以上的增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乐观,但我现在有一点担心,就是劳动人口的减少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看到一组数据,中国劳动人口(15岁~64岁)已降至9.68亿人,占总人口的不到70%,这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已进入收缩期。
美联储“放水”或承担更大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将越来越有活力
广州日报:您曾经长期在大型投行工作,在您看来,在确保金融稳定方面,美国有没有值得其他国家参考的做法?
史蒂芬·罗奇:去年以来,为了迅速扩大需求,美国对经济进行了强刺激,所以在过去一年间美国经历着严重的通胀,有些家庭主妇笑称她们连厕纸都买不起了。直到最近,美国的通胀率才降低到4%的水平。
2020年的美国经济因为疫情而濒临崩溃时,美联储通过印发数万亿美元来刺激美国经济。这几年美国经济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这笔钱在支撑消费,美国的超额储蓄正在不断降低,美国经济可能正处于衰退周期中。
美国对经济的强刺激,可能会造成经济不稳定,并且威胁世界经济安全,肉眼可见的是,美国对很多国家造成了输入性通胀。所以,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观察美国的做法,但不要完全按照美国的做法去做,因为美国在金融稳定方面承担的风险更大。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在接下来几年会不会发生变化?
史蒂芬·罗奇:其实多年前美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人们把太多的资产和财富投资于房地产。在今天,中国人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我觉得未来中国人的投资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会购买更多的股票、债券和个人保险产品等理财产品,房产不会是他们唯一的资产。
中国政府一直在循序渐进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股票市场正在扩大,债券市场正在扩张,尤其是实行注册制以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活力得到提升,很多企业可以从股市获得直接融资。我认为只需要坚持这个计划,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会一直保持活力,中国的投资者也可以从资本市场中获益。这是一个对企业、投资者和政府都有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