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

“粤韵·非遗跨界分享会”昨日举行

跨界融合传播 让非遗“活”起来

卜松竹、黄岸、吴波、李巧蓉、张素芹、莫斯其格、孙珺

本文字数:6063

圆桌分享会嘉宾程海明、陆增康、张静民、盛慧、黄志辉

  如何让非遗从抢救性保护回归生产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让非遗融入当代产业体系?数字技术、文旅场景等如何与非遗联动?

  12月6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主办,以“跨界·融合·传播”为主题的“粤韵·非遗跨界分享会”在广州市文化馆曲艺园举行。非遗、影视、文学、艺术、文旅界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的跨界融合,研究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州日报社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广州日报是非遗的好朋友,广州日报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近广州日报承办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的主题就是“中文报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广州日报每周三推出的《读懂广州·粤韵周刊》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广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就有很多非遗的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黄岸、吴波、李巧蓉、张素芹、莫斯其格、孙珺 见习记者 陆漪蔚

  创新非遗活化机制 拓展非遗应用场景

  牟辽川:分享推动非遗跨界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们已总结出五大非遗活化利用机制。”在分享会主题演讲环节,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牟辽川分享了广州实施非遗活化利用工程,推动非遗跨界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赵伟斌:醒狮跨界的实践心得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赵伟斌在主题演讲中讲述了广州醒狮与汽车、体育、影视等的跨界合作,并以广州南国醒狮在河源、清远、广州等地的醒狮扎作非遗工坊为例,分享了如何利用醒狮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IP”,借助产业化手段将国际市场与乡村振兴连接起来的实践心得。

  宋俊华:非遗跨界面临很多挑战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目前非遗的“双创”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理念与定位不清晰、过度技术化和雷同化、转化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同时一些项目和传承人的跨界协作能力不足,跨界的人要懂得自己的专业,也要懂得其他专业。他强调,要做非遗的相关项目,在开发利用之前要知道这个项目的哪些东西可以产业化,哪些东西必须保留,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现在非遗宣传氛围已经很浓厚,但是在如何促进跨界合作宣传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非遗跨界,不只是文化命题

  刘建科:拓宽粤剧传承、传播的方式

  与会嘉宾刘建科是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入室弟子、虾腔流派艺术传承人。刘建科表示:“大家一起学习、研究、传承、推广,是粤剧传承、传播很好的方式。我们也能通过这个渠道更深入地了解观众现在的需求,从而做出调整。”

  粤剧是世界级“非遗”,谈及“跨界”,刘建科表示:“粤剧的跨界一直做得很好,比如拍摄了多部粤剧电影,上个月闭幕的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谯国夫人》荣获 ‘最佳戏曲片’,粤剧也实现了和其他剧种、其他艺术门类的多次合作,在创新发展方面不遗余力。”

  陈芳毅:丰富表演形式,让非遗“活”起来

  “广东音乐一直都是包容开放的,形式并不保守。”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广州市级传承人陈芳毅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广东音乐的演奏也一直在探索怎么样更动听、更打动年轻人。

  陈芳毅透露,非遗的跨界融合,他本人一直在尝试和探索,“把传统民族乐器跟西方音乐一起合作演奏,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如何把《赛龙夺锦》这首经典的广东音乐演绎得更大气?我们曾经尝试在民乐演奏中加入管乐、西洋打击乐,中西结合,观众听起来真的有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感觉”。

  林润惠:为弘扬传统纸文化做好准备

  广东省造纸学会岭南造纸文化研究会副主任林润惠表示,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地从事造纸文化的“复活”工作。“长久以来,岭南造纸为岭南文化的传扬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对岭南造纸文化却鲜有研究。开展对岭南造纸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与创新岭南造纸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

  他表示:“下一步,我将在复活部分岭南手工古纸的基础上,做好将传统岭南古纸制作入课堂的工作,还将做好相关的文创工作,为弘扬传统纸文化做好准备。”

  王新元:非遗跨界关键点在市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新元认为,非遗的发展还是要抓住市场。“无论是非遗跨界合作还是‘非遗+’,其实最终还是要到市场里面去”。

  王新元说,与醒狮等表演性的非遗形式相比,广绣等相对静态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更多地需要切入到生活空间当中。

  陈文敏:非遗需要有“因时而变”的思维

  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陈文敏接受采访时表示,非遗的跨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符合非遗自身发展规律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非遗的运用场景、推广模式等自然也会因时而变,比如他就曾在白云机场航站楼展示广彩技艺,甚至把广彩的展示空间放进了一些加油站,“跨界”到交通场景中。他的女儿、广彩瓷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陈韵诗在永庆坊非遗街区中开了“广彩茶室”,他们还一道在岭南印象园开设了新的体验式广彩工作室,让广彩融入文旅空间。

  陈文敏表示,非遗的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跨界、融合、传播既是手段,也是理念、观念的反映,是未来非遗发展需要认真关注的课题。

  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张伟潮:应当在“守正”的基础上“跨界”

  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伟潮表示,跨界对非遗来说非常必要,“因为它寻求了一种新的出路”。张伟潮认为,在重视跨界融合的同时,非遗的“守正”也非常重要,要对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原真价值、使用逻辑等十分清楚,并将之坚持下来。

  与不同领域作跨界合作时,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不然全部都数量化、工业化,有可能导致同质化甚至是粗制滥造,而宝贵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很容易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取代。

  陈一民:目前的重心还是把技艺传承好

  古琴斫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一民一家三口参加了本次分享会。陈一民表示,目前的重心还是在于把这项技艺传承好,“我要带好徒弟,希望徒弟们也带好他们的徒弟,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陈一民的夫人李桂珍也认为,古琴斫制技艺需要按照古法,大范围的创新比较难实现,“斫琴如何跨界,真的是需要探讨一下的。”陈一民的儿子陈伟基补充道:“古琴是一个小圈子,跨界的合作可以将圈层拓宽,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和接触。”

  邵成村:希望把灰塑带进家庭  “灰塑现在已经跨界到了房地产行业里。”灰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介绍道,“我们将灰塑的材料融入现代建筑里,它带来不同的建筑风格感受以及建筑功能性的改变。像我们参与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建筑的内外墙做了灰塑以后,解决了温度、湿度平衡的问题,建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这也体现了灰塑的价值。我们希望把灰塑带进家庭、现代建筑,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灰塑的工艺、技术、材料带来的好处。”

  何世良:要把手艺做得很精才能求变

  砖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何世良说,“传统”与“现代”其实本来就不矛盾,本来就可以有很好的融合。何世良希望广州的建筑,特别是现代建筑中,能够流淌着广府传统建筑的元素。“这种血液我觉得很重要。”他说,“既要有现代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同时也有我们传统的特质在里面。”

  他说,不管非遗如何“跨界”,从业者必须真的深入了解到非遗的内核,要把手艺做得很精,才能求变,“如果对自己做的东西都没有完全吃透,当然就很难把这个非遗项目里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

  杨志峰、杨承燊:非遗需要跟人们的生活相关

  “非遗的传承发展始终要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州珐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志峰认为,非遗需要跨界合作,本次分享会为传承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平时我们自己也想要跨界,但这并不容易。刚刚分享会期间,我和砖雕传承人何世良交流,我们认为珐琅和红木家具可以进行合作,这也是很好的路径。能够与跟人们生活有关的领域合作是一件好事,让珐琅走进人们生活,让大众更多地认识、了解它。”

  杨志峰的儿子、广州珐琅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承燊说:“我觉得把珐琅做成饰品,能够跟现在的年轻人产生更多联系。饰品是一件移动的艺术品,我觉得这种做法对珐琅的传承发展是有帮助的。”

  黎建中:我们都是不断在变

  从化水族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建中说:“我们都是不断在变化,就拿道具来说,以前单单是竹子、纸和墨水,里面放上蜡烛。现在我们用布和透明度好的纸,里面放上LED灯,这样就不怕下雨了。”接下来还打算在外观设计上下功夫,同时还将在水族舞的文化内涵上进一步深入挖掘。

  非遗跨界的成功秘诀

  陆增康:用雕塑艺术创新非遗跨界传播

  与会嘉宾、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在分享会上表示,如何将非遗与雕塑艺术融合是广州雕塑院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不久前,我们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举办了‘塑’说非遗——广州雕塑院主题雕塑展正是一次对‘非遗+雕塑’的跨界探索。”

  如此跨界难点在哪里?陆增康表示,跨界融合守正创新很重要。“非遗本身具有丰富多样的一面,像醒狮就有比较宏大的场景,不可能完全用雕塑写实的方式来呈现和创作,必须进行艺术加工,像我在创作《飘色》这个作品时,如何呈现四个‘色仔’的造型,我做了艺术化的处理,通过内部钢架进行连接,为的就是最大化呈现‘色仔’凌空飘起的神奇一幕。”

  程海明:创新,是“非遗+影视”的成功秘诀

  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电影《雄狮少年》出品人、制片人程海明分享了《雄狮少年》在非遗+影视跨界融合的成功“秘诀”。

  他谈到两个关键词:一是创新,二是跨文化。他坦言,《雄狮少年》高水准的画面制作令业内外人士频频点赞,其底气正是来自强大的技术支撑。其中,毛发是很大的技术难点,而《雄狮少年》在细节上纤毫毕现。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技术,最终才能有100多头逼真的狮子在大银幕上的震撼呈现。

  张静民:传播非遗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静民围绕多个项目实例,就如何用影像手段加强非遗文化传播进行经验分享。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正在创作的《行花街,转大运》,是第一部对广州每年花市从花农种植到花市筹备组织再到春节呈现,全景式记录的纪录电影。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已经就多个非遗项目开展创作。“把非遗的故事传播出去,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盛慧:非遗,时间的珍珠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盛慧表示,故事很重要,讲故事的方式也很重要。“前段时间我看到福建的一个美食节目脑洞大开,我觉得很幽默,年轻人很喜欢这种方式。非遗故事要讲好,必须让年轻人喜欢。我一直在佛山推动一件事,就是把非遗故事讲给孩子听。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户籍意义上的孩子,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孩子,不管以后去哪里,他会记得他的文化乡愁。”

  “非遗是时间的珍珠,珍珠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些光芒黯淡,但是我们擦亮之后会重新焕发光彩。”他说。

  黄志辉:创新消费场景,助力非遗好物“活”起来

  广州锐丰文旅总经理黄志辉分享了自己在非遗+文旅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其中,今年白云山“郑仙诞”活动设置了“实景情景秀”“非遗潮玩市集”“郑仙福道文创店”等游玩区,并全新发布了“郑小仙”IP形象。通过IP的体系化创新,打造丰富多元的体验内容,将郑仙文化真正打入年轻人的心里。作为本届活动策划,黄志辉表示,非遗“活化”,要与年轻人建立新的情感联系。

  黄志辉还举例,正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广州)公园文创大会,带动了文创爆款产品的销售。“年轻人对于非遗产品的接受度和喜欢程度非常高。”黄志辉说,通过与年轻化团队跨界合作,创新不同的消费场景,用一种更接近年轻观众的文化去呈现,有助于非遗好物“活”起来。

  为非遗传承奉献一分力量

  陈欣:让非遗变得接地气甚至时尚

  广州图书馆专题服务部副主任陈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界”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让公众更快更方便地去了解非遗,继而让更多人走近它,热爱它,传承它。其次,跨界为非遗本身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平台”。

  陈欣说:“广州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很注重市民的体验。我们也跟非遗界进行过多次跨界合作。”对于非遗跨界的关键点,在陈欣看来,就是创新的手段要让人能切实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让非遗和生活切实结合起来,带动年轻人的创意落地,也就是活化。让非遗没有那么高深和遥不可及,让它成为非常接地气甚至是时尚的部分。”

  张淳:坚定创作方向,绽放广府非遗魅力

  作家张淳在采访中表示:“非常感谢广州日报举办本次非遗跨界分享会,活动非常成功,让我见到如此多的业界大咖,开阔了个人眼界,也更加坚定了个人创作的方向。”

  张淳最近创作的《打春》获得“广州青年文学奖”,张淳说:“我是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走出来的青年作家,目前也在白云区做非遗文宣工作,参加这次活动后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在今后如专家所说那样,通过创作绽放广府文化魅力,为非遗传承奉献一分力量。”

  马迅之:向前辈学习跨界经验

  空壳戏剧工作室主理人、导演马迅之表示:“很荣幸代表空壳戏剧工作室参加粤韵·非遗跨界分享会,见到了诸位老师前辈,认真学习各领域与非遗的跨界经验,受益良多。”

  “戏剧与非遗文化结合应当更加密切,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传承,让非遗走进更多年轻人心中,是我们创作者的责任。”马迅之说,“明年,我也会和空壳戏剧工作室的编导演员们,玩一些新的东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文化 A12跨界融合传播 让非遗“活”起来 卜松竹、黄岸、吴波、李巧蓉、张素芹、莫斯其格、孙珺2023-12-07 2 2023年12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