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珠水之浩荡、呈岭南之旖旎,记光影之壮丽奇谲、录时代之万千气象。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开幕,群英荟萃、影像传声、洞见时代。(12月5日《广州日报》)
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说,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而纪录片,正是帮助人们找寻记忆、打捞记忆、构建记忆的工具。沿记忆长河回溯,2003年,广州首办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启岭南纪录片展大幕。如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成为中国历史最久、亚洲体量第一的国际纪录片节,连续六届获得“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被列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凭借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蕴、开放门户的国际视野,广州与纪录片节共兴共盛、共融共荣。
历史菁华的“接驳站”。纪录片节,既荟萃菁华,也传承历史。仅以开幕式为例,多个节目融入粤剧、广绣等非遗元素和地域特色。比如,女子群舞《越舞新韵》以南越舞俑为形象,展现淳朴粗犷的古南越国之美。广州是文化名城,文化水土富庶,岭南气韵深厚,为纪录片等文化产品的生长拉满了“氛围感”。依托本次纪录片节,广州将岭南传统文化的吉光片羽串珠成链,将“文化广州”的传承使命和发展要求一以贯之,让来往宾客坐享视觉盛宴、多彩艺术,体会广州人文、历史风貌。
文化交流的“摆渡车”。本届纪录片节共吸引156个国家和地区的7280部纪录片作品报名参展,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作品达3234部,数量达到2003年创节之初的近50倍,范围辐射全球过半数的国家和地区。这样的体量和变化,与广州的“国际范”息息相关。千年前,广州是商业名城、海丝起点;千年后,广州是“两个窗口”“交往中心”,开放的历史定位和强大的“社交”能力,赋予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更高的起点,也让之具备了“摆渡”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时代故事的“展映台”。纪录,记录!纪录片被寄寓的期望绝不仅仅是观赏娱乐,而是肩负着记录社会、记录国家、记录时代的使命。近年来,广州不断在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出新出彩,透过广州,可以洞察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历程、现代化建设的精彩剪影。本届纪录片节全面升级“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专门成立了“中国故事”国际、国内选题委员会,为的就是让更多中国好故事走向世界。由此看来,借助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无疑有了更丰富的素材库和更多元的展映点。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它保存着民族记忆、刻画着时代精神。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扇窗口,也是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的一扇窗口,期待更多精彩故事由此绽放。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