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叶作林、黎慧莹、方晴、赵越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如何打造惠及每一个人的美好网络空间?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如何以中国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为中国和世界注入新动力、新机遇?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以来,举行了多个平行研讨会和专题论坛,不少议题都着眼于当下的“科技热”,深入探讨如何加快实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论网络安全:构建数字经济的主动免疫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网络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威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介绍,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要素,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第一数据大国。 “在国产化条件下,我国的数据存储产业已经具备了突出的国际竞争力,有可能成为中国IT进入世界市场的又一张新名片。” 倪光南表示。
“网络安全既是保障发展的前提,又是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沈昌祥表示,网络攻击从数字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对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必须筑牢网络的底线。对此,沈昌祥讲述了网络安全问题导致的系列问题,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全。他强调,我们必须构建数字经济的主动免疫保障体系。“当前,我们要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软硬件全国产化。” 沈昌祥说。
网络不是虚拟社会,而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琳认为,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是相互交融的,应该纳入国家对现实社会的治理中,同步规划、统一治理。他指出,当前中国网络安全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即硬件和系统的安全。“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彤认为,世界向数字化演进已经是一个确定性的前景。王彤指出,数字革命不同于前几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物的革命”,更多的是“人的革命”。王彤强调,要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齐心协力打造一个和平、安全、繁荣,能够惠及每一个人的美好网络空间。
论AI未来:人工智能治理和风险防范需要各国合作
“ChatGPT把人工智能推进新阶段。”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表示,在技术上,ChatGPT依靠大模型和一系列技术组合,在相当程度上实现对于“语义”的把握,从而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将语义表达出来。这是重大技术突破。在应用上ChatGPT将人工智能推向了所有人,空前地拓展了Al应用面。
针对如何管控人工智能的风险,他建议,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以有利于发展人工智能生产力为政策标准,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撑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的技术工具;大力普及人工智能,培养智能化时代的合格公民。同时,实施按风险分类分级的人工智能治理,根据不同的对象、场景等进行分类管理。此外,人工智能攸关全球多方利益,人工智能治理和风险防范需要各国的合作。
“人工智能就像一条河,海纳百川,它在流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吸收,产生新的创造。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表示,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面。他指出,世界相当数量的机器人应用在中国,这些机器人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工智能肯定会对就业造成影响,未来的工作岗位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增加新的工作岗位。”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造成工作岗位的消失,但彼得·荣根认为,人工智能会带来社会分工的重组和社会财富会重新分配。
“我们经常说人工智能没有办法代替人类决策,因为它现在还是一个智能处理信息的工具,只是在行为上在寻求统计的显著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咨询机构专家组专家曾毅表示,自己并不担心产业的人工智能和科学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而是担心在人工智能应用时使用者放弃了人类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使用一个脑机接口同时控制十几台无人机,这大大超过一个人的认知局限;又如用人工智能控制灾难性的武器。“这些不负责任的设计都在逃避人类原本应当承担的责任。”
论新能源发展:中国为全球减碳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驱动新能源模式加速变革,新能源技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认为,中国新能源关键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核心变量就是要新能源创新和国际合作。“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新型储能发展速度很快,新增的新型储能相当于历史累积的新型储能总量;同时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在整个能源创新领域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新能源创新与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变量,国际合作则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吴吟提到,风电、光伏等技术研发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早,但规模小、成本高、发展慢。新能源创新与国际合作,中国市场规模大、工程实践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成本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光伏成本10年来降低了80%以上。2022年,中国出口光伏组件154GW,为全球减碳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新能源科技创新是推动全球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带动取能、供能、用能,从地向天、天地结合,向着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新方向、新路径、新范式快速转变。“这些年来,气候变化危及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巨大,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关键在于两个指标,即能源强度和碳强度。实施“双碳”战略有助于真正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之一。李灿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也是治理气候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危机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说,液态阳光策略适用于‘一带一路’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将是中国贡献全球碳中和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将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中国新作为。”
论“硬科技”:4项底层技术变化可带来颠覆式创新
“硬科技”概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也来到“读懂中国”现场。就如何理解“硬科技”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米磊阐释道,“所谓硬科技,就是能够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底层核心技术。”
“如果我们把经济比作一棵大树,硬科技就是树根,比如集成电路这样的底层‘硬科技’,它催生了上游集成电路产业、创造了巨大产值,也支撑了下游电子产品以至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他打比方道。米磊表示,全球经济处于信息革命带来的科技红利的衰退期,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底层技术都是“硬科技”。“用硬科技的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力,其实就是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确实是底层技术的革命。”国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点头赞同,回应道,“量子计算、超导、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至少这4项底层技术的变化,可以带来颠覆式的创新。”
从底层技术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必经之路是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赵振华从理论逻辑上来推导,认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包含人才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环节。
“科学发展技术发明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学校来培养、在实践中培养。接下来,学校不仅要培养更多人才,还应该是创新型人才,这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打破现在以分数为主导的机制,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赵振华说。
他同时也看到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科研平台建设不能仅局限在学校,同时应该建立起全国性的实验平台体系。“国家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要有区域实验平台,企业要有企业实验平台,学校也要有学校实验平台,有了实验平台,我相信很快可以产生出很多一流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