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读懂中国

在这里,共叙文明交流佳话——

全球文明倡议 撑起民心相通

张姝泓、赵越、肖欢欢、武威

本文字数:3128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会议: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

国创会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斯明诚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赵越、肖欢欢、武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奏响“文明和合曲”,繁荣文明百花园。这几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齐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家学者们共叙文明交流佳话,分享古今中外文化故事与真知灼见,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所具有的新意义和价值。众多中外嘉宾建言,要积极推进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交流互鉴。

  论全球文明倡议意义:是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倡议

  在2日下午举行的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会议上,多位中外嘉宾肯定了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对目前全球规则的有益补充,为各国搭建了一个坦诚交流、扩大朋友圈的桥梁。

  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立勒·希尔高拉米曾在广州度过4年时光,谈及全球文明倡议,他表示,全球文明倡议不是对以西方世界为主的全球规则和全球体系的一个替代,相反是对目前的全球规则的有益补充,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具有包容性,包容的文化应该要替代排外的文化,对话和合作的文化要替代霸权文化,人类应该由对话所赋权,而不是由枪支来赋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要拥有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国际规则,人类必须要共同做些什么来使世界变得更好,我坚信全球文明倡议将会在这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我想目前中国在做的就是找到一群有志向的、正直的朋友,大家一起来扩大朋友圈,我相信未来肯定会有挑战、有阻碍,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办法、选择一条道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中国就是在集结实现目标的动力。”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表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目前的一个伟大事业,这一事业是有具体目标的,比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新的更加公平的多极国际秩序。在新的国际秩序下,每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会发出声音,他们的声音也都能够被国际社会听到。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中美两国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希望和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解决共同的挑战。这离不开文化的互鉴。“我相信文化的互鉴会使民心相通,会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变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共识,它只会有裨益而不会有害处。”他表示,创办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找到共识,该基金会还会继续致力于承担这一使命。

  尼尔·布什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世界各国必须一起采取措施,共同努力找到解决方案,减少碳排放,因为这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仅凭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中国在太阳能领域的工程技术是世界领先的,也是极具创新水平的。他乐见中美企业在太阳能储能发电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也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倡议,为此一方面努力要让包容共存成为不同文化共有的品质,以此来搭建一个坦诚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大家应该努力拓展交流空间,促进民心相通。

  论交流互鉴形式:音乐、艺术、对话皆可找到共鸣

  不同文明之间,到底应该如何交流?会上,多位嘉宾提出可以用音乐、艺术、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

  “我是你,你是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专题会议上,新西兰电影艺术家、制片人克里夫·柯蒂斯用谚语同与会者互动。他介绍说,自己的祖先以及母亲都是少数族裔。少数族裔群体能够一直存续下来,其实就离不开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和多样性,这样少数的族裔和少数族裔的文化才能够得以生存和传承。

  “从音乐当中,从母语当中,不同的文化当中感受到特别多让人感动的东西和美好。”北京瑞鸣音乐有限公司音乐制作人、“中国音乐地图”项目发起人、音乐总监叶云川介绍称,在几年前他做了一个“中国音乐地图”项目,目的就是让中外友人可以很容易去找到、听到感兴趣的中国音乐。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从穿、吃、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及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好处。他表示,古代中外交流实际上是很艰难的。通过陆地交流,要穿过沙漠、高山;通过海交流,要穿过惊涛骇浪,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今天我们交流交往的条件比古代好得多,我们人类又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相信通过交流互鉴,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和未来。”

  西班牙知华讲堂顾问塞尔希奥·德尔加多对世界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这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的路线图,需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也许,我们可以从文明之间的双边对话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其他文明。”

  粤港澳大湾区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对此,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范勃建议,面向未来,要让大湾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流动起来,构建一个政府、企业、高校、机关、团体等互联互依的大湾区艺术创新系统,通过艺术链接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独家对话

  从“塞翁失马”一窥中国式智慧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吸引,国际上掀起一股“汉语热”。用“中国叙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尤为重要。

  “要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按照中国人习惯的叙事方式即可。”12月2日,国创会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斯明诚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现场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点,其共同点比差异要多得多。就像苏轼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人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差异方面。在促进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方面,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斯明诚来中国已经20年,说起在中国的感受,他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意识到,文化生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在中国,很多中国人对西方的历史非常有兴趣,也很有研究。西方的汉学家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也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中西文明完全可以交流互鉴,没有高低之分。

  “我经常和外国朋友说,如果你不懂中国文化,你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国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的故事。它代表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智慧。”斯明诚说,这个成语表达的是,生活中看起来是一件坏事的事情,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是一件好事。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影响其他事情的发生。“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时,我觉得特别有趣,这个故事能展示中国文化的亮点。”

  斯明诚认为,西方人有一种思维习惯——遇到一件事,马上去做判断:它是好还是坏,正确还是不正确?但中国文化的一个吸引点在于,它能把发生的事情放在一个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他也希望西方人多学习这种中国智慧和独特的世界观。

  斯明诚自称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票友”,在中国生活的20年,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震惊于“中国速度”。有时在短短几个月内,一座很高的大楼就建起来了。“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上海和北京。朋友说上海浦东新区在3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排排摩天大楼。”

  斯明诚还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时,他经常看到有年轻人穿着各式各样的漂亮汉服,他们觉得穿这种传统服饰很时髦。此外,一位在国家博物馆工作的朋友告诉斯明诚,该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面向公众开放的考古类讲座,报名名额通常在24小时内就被抢光,有时甚至是“秒光”。

  在斯明诚看来,这些年轻人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重要,这体现了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自觉”,这也意味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接下来的发展来说,这种文化自信将为中国未来发展积蓄能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读懂中国 A4全球文明倡议 撑起民心相通 张姝泓、赵越、肖欢欢、武威2023-12-04 2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