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大湾区产业的鲜明底色,对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11月30日到12月1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的广州论坛2023年年会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湾区共同市场:愿景与行动》报告,提出要形成大湾区共同市场,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的互相开放。据报告发布人介绍,报告希望推动大湾区市场的深度一体化,从而释放整个大湾区的生产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图/由主办方提供
粤港澳大湾区应着力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会议期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湾区共同市场:愿景与行动》报告。根据报告,要形成大湾区共同市场,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的互相开放。“报告的初稿约20万字,为了让报告更易读,我们浓缩成30条建议。”报告发布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何冬妮说,之所以提出共同市场的概念,目的是推动大湾区市场的深度一体化,从而释放整个大湾区的生产力。报告指出,融合的本质是开放,只有在互相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互相融合。
如何实现相互融合?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着力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这一点,也是近年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持续呼吁的一个“新概念”。据他观察,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成功案例有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等。这些经济平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国家层面发生多么大的危机,这样的平台仍能够实现很好的发展,从而吸引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报告据此提出,要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重点是推进三大开放系统建设。首先,需要一大批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和研究院;其次,需要一大批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三是需要有专业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郑永年认为,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和金融还是赋能传统“三驾马车”的重要动力。他说,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固然很重要,但是动力不足、“油不够了”,要重新启动,就要实现“提档升级”。对此,他认为要通过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和金融赋能传统的“三驾马车”。他解释,基础科研一般由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应用技术的转化往往是资本或者商业驱动,是资本密集型,金融的支持同样重要。大湾区的基础科研能力非常强,例如,仅在香港就有5所世界前100名的大学,3所前50名的大学,科研规则、标准都相当高。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同样很强,广东用了不到20年就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供应链产业链都非常齐全,所以可以在大湾区实现技术产业化的分工。
大湾区共同市场着眼于区域内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具体来看,报告建议,大湾区可借鉴欧盟打造区域共同市场的做法和经验,以六大高效便捷流动为重点,包括货物、服务、资本、人员、数据以及科创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以经济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保障,形成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当然,报告也强调,大湾区的共同市场绝非照搬欧盟。“欧盟是一个‘超主权国家’的模式,是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而大湾区城市同属一个主权国家,着眼点在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释放整个湾区的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针对这些重点领域如何开放进行“支招”,如通过推进货物检验检疫规则和标准的对接融合、加快消除阻碍货物自由流通的技术性壁垒,推动货物高效便捷流动;通过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实施大湾区科技创新企业伙伴计划、成立大湾区科创基金、探索实行大湾区技术移民计划等促进科创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如果大湾区‘9+2’城市单打独斗,这些就很难实现,但如果大湾区真正融合起来,未来10至20年就很可能成为亚太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便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共同市场的意义所在。”何冬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