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小店街坊邻里路过都进来品茶聊天,远在杭州也要到广州的补鞋店补一双鞋,用传承三代人的藤器手艺修补藤席……在广州的街头巷尾,一些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店铺正为市民们提供着“接地气”的服务。“冬天到了,正想拿靴子来穿,突然发现鞋底裂了,一时间就很需要补鞋店。”市民张阿姨如此感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演变,修鞋、配钥匙、开锁、补衣服、补藤席等修补店却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前。
这些“小修小补”店不仅是各城市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一环,更修补着人们对于真实生活价值与过往记忆的感知。连日来笔者走访发现,广州的一些“小修小补”店由于规模小人手不足、数字化程度不高,面临着各种经营问题。如今,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帮助这些小店搭上数字化“便车”,让附近居民在手机上“搜一搜”就找得到它们,才是让这些城市“匠人”手艺得以延续的好方法。
文、图/文静、夏铭
理发小店成为街坊邻里歇脚地
一架钢琴、一副茶具、两只黄缘龟躺在缸里,时而街坊邻居路过,便在茶桌前坐下开始煮茶,互相寒暄起来,这是在广州白云区“飞远形象”理发店里的日常。店长顾定远正给一位女顾客卷发,动作干净利落,对于突然闯入的串门者似乎习以为常,干活途中还时常抬头跟店内的客人大声说笑几句,店内顿时热闹不已。
“我们都在这剪了许多年的头发了。”一位阿伯端起茶杯,笑着说道,“他刚来这附近开店我就来这剪。”其实,这家店才开了9年,但附近居民却感觉认识顾定远很长时间了。1996年,顾定远刚来广东,曾在汕头的一家工厂打工,后来萌生做美发师的想法,便去金莎美发学校做学徒,从此进入了美发行业。毕业后,他一边在美发学校当老师一边成立工作室,最终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
做了9年的“顶上功夫”,如今,顾定远的理发店成为街坊邻里最爱的“歇脚地”。“路过有事没事就爱进来转一圈,喝喝茶聊聊天”“特别是下午五六点的时候,下了班和接了孩子的居民都会来理发店里坐坐”……店内的茶桌、茶叶、瓜子、钢琴、乌龟,都是附近居民赠送或闲置在小店的“礼物”。一位女顾客说:“一直来打扰远哥不好意思,就拿些很多东西跟大家分享。”喝茶的大伯则夸赞起顾定远:“人特别热情,最初来他店里只是坐坐不理发,他也不介意。有一个下雨的晚上,一位顾客剪完头发,顾定远还撑伞送他到了地铁站。”近年,知名人类学家项飙提出“消失的附近”,人们越发认识到社会互动的弥足珍贵。而在顾定远的理发店能寻找到熟悉的人情味,这也让这家小店成为了附近居民得以构建连接的小空间。
顾定远谈到自己有个开24小时门店的想法:“这样下班比较晚的人,或是深夜想找地方休息的人,就能来我这里。”曾经有人想“挖”顾定远去天河某品牌连锁美发店做主管,但被他回绝了,“连锁店的价格一定比这里贵,我的熟客怎么办?这里附近的老人怎么办?” 一些在附近居住的80岁老人,顾定远免费为他们理发。在顾定远看来,自己店铺能有这么多的回头客,不仅是自己手艺好,而且价格公道,性价比高。如今,店里没有请学徒或帮工,“从洗头、剪发、吹头到做发型,都是我一人搞定。一个月生意额也就非常有限。”
近日,顾定远从熟人口中了解到腾讯地图“小修小补”功能,打算在空余时间试试将自己的店铺上线。“早年试过上其他平台,但因为人手、成本等问题就没继续做。我也希望通过数字平台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店。” 顾定远笑着说道。
“小修小补”藏“真手艺”
如果说顾定远是“附近”的修补者,阿德则帮助人们“站稳了脚跟”。
阿德是“德记补鞋”的店长,他出生在罗定,20多岁来到广州,就跟着师傅学起了补鞋手艺。学成之后,阿德就在荔湾路开设了一家补鞋店,“一做十多年,现在快40岁了。”
阿德自己有着一套专业补胶水的方法,他将这一套补鞋方法直接公布在网上。他表示,用这一套方法修好鞋后,鞋子不怕碰水免费保修6个月,“坏了包退钱”。靠着过硬的手艺与可靠的售后服务,四面八方的顾客来到阿德的小店补鞋,甚至有远在杭州的顾客慕名而来。
“德记补鞋”的店面约5平方米,除了修鞋机器,店内放满了顾客要修或修好未取的鞋子。
阿德档口主要做熟客生意,“一个帮衬之后觉得不错,就推荐给自己的亲戚朋友。”
近年来,广州机械补鞋的店越来越少,“以前广州起码有一百多家,现在都关得七七八八了。”但这也给像阿德这样的专业补鞋匠提供了机会,凭借精湛的补鞋技艺,前来补鞋的客人越来越多,阿德还在店门前摆出了“补鞋排队”的告示,每逢11月至3月的补鞋旺季,会适当提高补鞋的价格。随着店铺被上传到“小修小补”地图,亦有网友发到“种草”平台,阿德的补鞋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与帮衬。但阿德认为更重要的是修补好每一双鞋,守住自己招牌才最实在。
不少手握一门独家技艺的师傅,都“隐藏”于广州的老街坊中。位于荔湾区的西关,也“藏着”这样一位“老手艺人”。在过去没有空调的日子,藤椅藤席舒适透气又凉爽,成为“老广”家家户户必备的夏日“神器”,而“嫦记藤器”就是当年一家闻名大街小巷的藤器店,这一开就是快三十年。
嫦姨五十多岁,见到她时,嫦姨穿着粉红色T恤,跟顾客说话时,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她的店里摆满了藤制品,仅留着一个过人的通道。彼时,嫦姨正在同一位顾客交流。原来,这位顾客有一床闲置的旧藤席,嫦姨凭借她精湛的手艺,将一床藤席改成了几张看似全新的藤席垫,而且收费相当便宜,“藤席是用得越久越好用,不要浪费,就建议她改成几张藤席垫继续用。”嫦姨如此说。
嫦姨说,过去她和丈夫的店以售卖订制的藤制品为主,近年来,随着空调的出现,买藤器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加上,电商对她生意带来不少冲击,“大家都去线上买了,来店里买藤椅等藤制品的人就少了。”
尽管如此,嫦姨仍然坚持“手握”挑刀,因为她清楚自己这门手艺的价值:“机械做出来的藤制品,和我们手工做的就是不一样,机器做出来的没有那么细密。”在嫦姨看来,修补藤席不单是对家庭物品的珍惜、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更多的是对这份上一代传下来的手艺的珍重。
数字化地图留住“小修小补”
“小修小补”手艺人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市民带来一份暖心服务,修补好一件珍贵物品那么简单,更是当下快节奏时代,市民与“烟火气”的真实连接。但由于门面租金高、生存压力大、手艺无人传承……近年,越来越多的“手艺人”逐渐踪迹难寻。
留住“小修小补”店,是对线下真实生活的保留。2023年2月,商务部强调,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及“推广‘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引导更多点位‘进图’”。 彼时,由微信和腾讯地图联合发起,筛选出全国300多个城市超50万个修补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务信息,“小修小补”地图正式上线。
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至今,全国通过“小修小补”引路行动上传至数字地图的小店就超过6万家。近半年来,广州新发现修补小店1884家,其中商户自主上传435家,市民协助上传1449家。腾讯方面表示,未来,“小修小补”地图会持续数据同步,关注小店的实际增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在11月中旬,微信、腾讯地图联合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升级“小修小补”引路行动2.0。“小修小补”地图,除了方便老百姓生活,更鼓励便民店入驻地图中。不仅附近用户能快速地搜索店铺,而且,微信支付“烟火计划”和腾讯地图持续对修补小店进行多方位助力。符合条件的便民小店,可以在微信里的“二维码收款”处开通个人经营收款码(功能持续覆盖中),在腾讯地图里得到更多的曝光倾斜,获得更多经营支持。
此外,还将基于腾讯AI技术为小店免费生成和制作店名招牌,助力众多“无名小店”上地图,让更多人看到它们。
专题